鄂西会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十一军为打击中国第六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日本机动利用兵力,用各个击破的战术重创中国军队第六战区的第29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将掠获的大批船只下行。

战役开始前的日军态势和计划1943年2月,在武汉的日军第11军,在1941年冬长沙之战后已经有较大的变化。北野宪造的第四师团,已于1942年2月10日,调至菲律宾以增强本间雅晴的第14军,继续进攻巴丹半岛的美军;驻于岳阳的神田正种第六师团,在1942年的11月1日,被调至新不列岛腊色尔的今村均中将第8方面军,并于12月21日从上海出港;为了接替第六师团的防务,12月1日,将第13军驻上海的高品彪独立混成第17旅团被调至岳阳[1]

自1940年5月日军占领宜昌以来,由于长江和汉水之间三角地带的河阳、潜江、监利、新堤一带第五战区的第128师、第六战区的挺进第1、第2、第3纵队等由原江西地方部队和土星共同体游击队编成的杂牌部队不断袭击11军由武汉经长江至岳阳,武汉经汉水至岳口、沙洋镇等地的水上运输,并攻击武汉附近的敌军据点,破坏其交通和打击其伪化活动[3]。使得武汉、宜昌间长江航道从未通航,日军运输受阻,在宜昌附近掠夺的各种物资无法东运供其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船舶损失严重,运输兵员、军需品、物资原料的船舶严重不足。在中国战场上,内河航运船舶也越来越少;而且宜昌到岳阳段长江为中国军队控制,日军在攻占宜昌后掠夺的大量船舶又不能使用,仅停舶在宜昌附近的内河航运轮船就有53艘(空船总排水量约1万6千吨)。使得日军决定必须解决这一问题[2]

深入日军防线的三角地区抗战主力128师实际是一支独立部队,兵力约1万余人,和中央军关系并不融洽,和新4军也有摩擦,师长王劲哉将军原系杨虎城部,因其部分骨干系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该师的编制、训练、作战方法、对民众的工作等,有着浓厚的共产军色彩。其兵器、弹药等,一如共产军自足自给方针,但该师之装备与质量和正规军比较,相差甚远[4]

1942年5月5日,日军下野一霍中将的58师团发动沔阳作战,对第128师发动了攻击,因美军吉米·杜立特机群空袭东京后在赣州机场降落, 中国派遣军奉命组织在上海的第13军、在武汉的第11军进攻浙赣会战,以破坏沿线机场。11军因需要组织兵力转战南昌至横峰,在摧毁沔阳地区国军阵地后遂中止了58师团对128师的进攻。第128师师长王劲哉乘日军无力进攻,将主力移至峰口地区,对防区工事经行了加固,并加强了抗日宣传及破袭活动。这使日军深感威胁,认为“如果现在不把该地之敌歼灭,势必贻有后患”。浙赣会战结束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下令加紧战备[5]。 正当日军第11军紧张进行战备期间,军司令官冢田攻的座机于12月18日在安徽太湖上空被国军48军高炮部队击落,冢田攻身死后被追授陆军大将。黑龙江孙吴县原第4军的司令官横山勇中将于1月23日继冈村宁次、园部和一郎、阿南惟几、冢田攻之后,担任11军的第5任司令官。同时派遗军总司令部参谋岛贯武治中佐调至11军补任该军高级参谋,于昭和十七年(1942)12月底到达汉口上任[6]。 横山勇决心集中兵力,进攻洪湖地区,进行“江北歼灭战”。歼灭第128师、占领武汉附近三角地区和长江南岸之华容、石首,以增强其战略态势。为了“采取用牛刀杀鸡的方式使部队体验一下必胜的作战实践,以此来振奋目前业已消沉下去的士气”,竟动用了5个师团又1个独立混成旅团的部队与128师作战,以求必胜。并决定在中国军队欢度春节、戒备松弛时发动进攻[7]。2、3月间,日军第11军在连接汉口、岳州、沙市的扬子江一北岸三角地带成功的进行了“江北歼灭战”,128师被击溃,师长王劲哉被俘。日军占领了长江南岸的石首、华容及沙市对岸地区,取得了长江南岸滩头阵地。虽然日军占领了洪湖地区及长江南岸滩头阵地,但仍有一段长江为中国军队所控制,且此处有中国第六战区两个集团军防守,航运仍不畅通,日军第11军为此决定发动鄂西会战[8]。关于这次作战目的,据第11军高级参谋岛贯武治的回忆,真正的作战目的在于歼灭江南地区的国军野战部队。但是,由于大本营对于进攻作战进行了严格限制,因而第十一军意识到仅仅以歼灭敌军野战部队为作战目的,很难获得总司令部乃至大本营的批准。所以表面上说,目的在于获取船舶,同时歼灭敌野战军[9]。大本营考虑到打通长江航路,加强运输力,在使宜昌附近的船舶下航,弥补长江内军运船只的不足,批准11军发动鄂西会战。之前日军在监利、华容地区实施的“江北歼灭战”已经为其在岳阳、沙市、荆州的部队向洞庭湖以北、以西地区进犯,实施“江南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参加第一期作战的日军各部从4月16日开始集中,至5月4日,分别在指定地点集中完毕,并完成作战准备。5月3日,第11军作战指挥所进到沙市。军主力方面各部队按预定计划在5月5日凌晨发起攻击[10]。

中国第六战区的态势和计划1943年3月,日军第11军在“江北歼灭战”中占领华容、石首、弥陀寺等江南滩头阵地,第六战区反击无效,转为守势,后遵军事委员会的命令重新调整部署,东自洞庭湖西的万林河口,沿长江南岸向左至石牌要塞附近,再至江北,转向东北方向,由南津关经横店至宜城附近冯水,左右依托洞庭湖及汉水,正面凭持洞庭湖西的湖沼地带、长江及荆山山系的险峻地形,以石牌要塞为顶点,西向东南汉水下游,构成V字形阵地。这时,第六战区共辖第29、第10、第26、第33集团军,连同上游的江防军及其他警备部队等,共有11个军(30个师),3个挺进纵队及2个独立旅。军事委员会直属的第32军亦位于战区内。战区司令长官部位于恩施,孙连仲代理长官。第6战区将在洞庭湖以西一带的防御部队,部署在从安乡、公安、松滋至宜都以东的洋溪、枝城,即沿着长江的南岸,经宜昌的对面而至平善坝、石牌、黄陵到达三斗坪一带,构成面对长江的防御线。上述防守部队在长江南岸的水网、湖荡地带,依靠诸多的河堤、高地,筑成步兵、炮兵的野战工事。在松滋以西的山区为保卫中央政府所在地重庆的东部门户,筑有较系统的防御阵地,其中部分为钢筋、水泥工事[11]。

防守长江南岸阵地的部队是第29、第10集团军及江防军。它们分段防御的位置为:第29集团军防守万林河口至茅草街一线,第10集团军防守茅草街(不含)经百弓嘴、公安、松滋、枝江至宜都一线;江防军防守宜都以西茶店子、黄家坝至石牌一线。,第26、第33集团军则分守江北南津关至魏家岗(不含)和魏家岗至汉水转斗湾一线。第六战区的主要任务是屏蔽川东,保卫重庆。根据当面敌情,战区制订的作战方针是:“战区以巩固陪都之目的,应确保常德、恩施、巴东、兴山、歇马河(兴山东北约65公里)、南漳各要点,置兵力重点于江南各地。第一线兵团依纵深据点行韧强抵抗,消耗敌之战力,最后于郑家释(桃源以西约1}公里)、慈利(澄水上游)、五峰(渔阳关以西)、招徕河、株归、兴山之线以东,马良坪、安家集(南漳东南)、宜城之线以南山地,依第二线兵团之机动,与第一线兵团适时将深入之敌歼灭之[12]。

1943年5月上旬,日军在江南滩头阵地的兵力逐渐增强,调动频繁。第六战区判断日军将有所行动,最大可能是:以一部兵力由沙打或松滋渡江南进,策应江、湖三角地带日军主力进攻沣县、常德。居此制订了作战指导方案,向所属各集团军提出如下任务:

1.第29集团军应着第一线守备部队固守现阵地;其后方控置兵团,除以一部固守津市、渡县外,其余应适时进出澄水南岸,连系第10集团军部队,击灭窜入该方面之敌。

2甲第10集团军对松滋、宜都间之敌,应以有力之一部,依江岸既设阵地拒止之,尽量抽集兵力适时向澄水以北地区进出,连系第29集团军,对窜入该方面之敌击灭之。

3江防军应抽出一部,适时向聂家河〔宜都西南)方面进出,实施机动作战。

4,第26集团军以主力向龙泉铺(宜昌东北约7公里)、双莲寺(当阳西南约6公里),第33集团军以4个师之兵力向当阳攻击,以策应江南方面主力之作战。[13]

鄂西会战战役进程1.安乡、南县地区战斗

5月5日拂晓,日军按预定计划开始行动:第3师团由藕池口附近向百弓嘴第10集团军第87军新23师阵地进攻;独立混成第17旅团由藕池口东向茅草街第29集团军第73军第15师阵地进攻;小柴支队由石首向团山寺第15师阵地进攻;户田支队由华容附近向三汊河第73军暂5师阵地进攻[14]。守军当即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双方激战于碑湾、茅草街、徐家铺、团山寺、黄台山、等处。

5月6日晨,守军第77师与第15师协力反击,与日军激战于梅田湖、芝麻坪、三汊河、黄石嘴、八股头之线,反复争夺,血战竟日,第15师第45团团长陈涉藩、营长李亚安均在反击战斗中英勇牺牲。两日激战,第15师伤亡已达四分之三,第77师亦死伤逾半,形势严峻,安乡、南县已处于半被包围的危境。为了先行击灭从藕池口方面企图深入之敌,第六战区代长官孙连仲已按照预定的计划电令第29、第10集团军坚守和组织反击,同时电令江防军抽出第86军的第67师及第18军2个团策应第10、第29集团军的作战。但于6日21时接蒋介石指令:“1.查三峡要塞扼四川门户,为国军作战之枢轴,无论战况如何变化,应以充分兵力坚固守备。2.江防军不得向宜都下游使用。3.南县、津市、公安、松滋方面,应以现有兵力与敌周旋,并掩护产米区。4.特须注意保持重点于左翼松滋、宜都方面,以获得机动之自由。”孙连仲只得速告江防军,收回前令[15]。

由于日军集中兵力进攻第六战区沿江防线的右翼,而第六战区又不能抽调沿江防线左翼部队策应,因而在伤亡过重的情况下无力遏止日军的攻势。混战至7日晚,日军主突方向上的安乡首先为日军第17旅团及第3师团一部攻占。第73军与集团军及战区失去联系。第六战区为挽回颓势,8日曾组织第29集团军及第10集团军集中力量实施反击,但由于通信不畅,不少部队又失去掌握,在调整部署尚未完毕之际,日军又集中兵力向南县进攻。暂5师在日军夹击下苦战终日,伤亡极大,当夜突围至沅江地区收容,日军于9日又占领了南县。至此,第六战区第29集团军的第73军已丧失战斗力,转移至常德附近收容整顿。第44军仍防守津市、澧县。日军户田支队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第二大队长安村修三少佐即被守军迫击炮弹击成重伤,送往后方。小柴支队在梅田湖及荷花市的战斗过程中,步兵第234联队第3大队(坂田大队)所属的各中队长,全部战死或负伤。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步兵第90大队大队长舛尾芳治中佐在攻击黄狮咀时头部中弹被击毙。3师团中畑部队第9中队长笹本忍中尉在7日的战斗中也被击毙,他在进攻沔阳、洪湖地区时,曾因“英勇战斗”,而受到11军的嘉奖[16]。第一阶段的作战,日军损失截止5月30日的统计为:战死168人(内将校13)人,负伤638(内将校32)人[17]。

2.枝江、公安地区战斗

横山勇的第11军以南北夹击的作战方法,共计动用17个步兵大队,攻占了安乡、南县,达到了其第1阶段之作战目的。在南县、安乡方面歼灭作战(第一期作战)一经结束,11军即准备以一部兵力继续在该地进行扫荡,并向津市、澧县第44军方面实施佯攻,以牵制第29集团军不使向北转用。而令其主力第3师团于5月8日开始向东港一带集结,同时令野沟支队及第13师团于9日、10日由荆门一带向枝江、洋溪对岸紫金岭(宜都东北13公里)附近集结,开始准备第二期作战,企图捕捉、围歼枝江、公安间的第10集团军[18]。

5月9日,日军第11军下达了第二期作战的命令,规定12日开始行动。其部署是:以第3师团分两路向新河市和公安攻击;第13师团切断松滋河西岸地区中国军队退路,迅速进入闸口附近,经大堰北侧至官山坡一线,策应第3师团作战;野沟支队向新河市方向前进,策应第3师团作战;独立混成第17旅团留一部于大中堰、如东铺,警戒津市方面,主力进入公安方面,配合第3师团作战;针谷支队经太平运河沿岸向公安方面前进;户田、小柴支队在三仙湖和安乡地区扫荡;松本支队(第65联队第2大队)从弥陀寺附近向公安方面前进[19]。

5月11日,日军完成其第1阶段的作战任务后,随之即按第2阶段的作战计划,寻找位于公安、松滋地区的第10集团军决战,占领公安、松滋及其以南的丘陵地带,为进入西部山区作好准备。其作战方法,以1个师团及配属的1个旅团,由宜都的枝城地区,渡过长江,随即南下,攻占松木坪、刘家场、暖水街、闸口,至大堰档附近的官山坡,构成南北隔离线,阻止该线以东第I}集团军的部队撤向西部山区,配合东面进攻的部队进行围歼;以另1个师团及配属部队,由安乡地区向西推进,对第10集团军,进行东西合围[20]。

12日晨,日军第3师团首先由东港向第10集团军第87军第11师白洋堤、汪家嘴阵地进攻。当日傍晚,日军第13师团亦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强渡长江,在枝江镇、石牌之间与守军第94军第55师展开激战。当夜20时,日军第3师团在飞机支援下突破白洋堤阵地,并乘势向西急进。与此同时,日军野沟支队从董市西南强渡至长江南岸,攻占了洋溪。日军三路并进,守军被迫后撤。 激战至13日晚,日军第3师团攻占孟溪寺、杉木铺,第10集团军右翼的第87军受到严重打击,尤以第118师伤亡最大。该师第352团薛团长在战斗中牺牲。其余各师在日军猛攻下,全部撤至西斋、大堰以西地区。截至15日,日军第3师团、13师团和野沟支队在西斋对包围圈内的国军实施了歼灭战。战后日军统计,第二阶段作战虽然只点检到了3426具国军遗体,比第一阶段作战少很多,但俘获1138人,和第一阶段作战相等,多数是此战的结果[21]。此时,第10集团军左翼的第94军在日军第13师团及野沟支队猛攻下已经节节败退,第55师与军和集团军均失去联系,第10集团军已处于南北交迫的危境之中,情况日趋紧急。

由于第43师放弃公安西撤,日军第3师团一部于14日占领公安。在日军南北夹击下,第10集团军各部队于15日午均已西退至暖水街和刘家场、茶园寺以西。此时第10集团军在番号上虽仍有5个师又1个团,但实际兵力仅三分之一强,战斗力又极脆弱。日军第3师团于5月16日凌晨下达 “三师作命甲第一四二号令”,令主力部队在剿灭松滋河西岸地区残敌的同时攻击占松滋,16日,各部队逐次开始行动。17晚,师团主力构成了对松滋的包围圈。18日拂晓,宫崎部队在没有遭遇到国军大部队情况下占领了松滋[22]。第二阶段的战斗中,日军截至5月19日的统计为:战死81(内将校5)人,负伤279(内将校17)人[23]。

3.清江、石牌地区战斗

日军在重创第10集团军、完成第二期作战后,即向北转用兵力,企图再次从南北两个方向以钳形攻势捕歼第六战区江防军主力于石牌、清江之间。日军第三期作战,预定从5月21日展开始,企图击溃第6战区在宜昌对岸长阳地区的第10集团军、江防军的主力,最后打开宜昌通向下游的长江水路,使其缴获而滞留在宜昌的53艘机动船只得以下航[24]。

日军第11军于5月17日晚下达准备转入第三阶段作战的命令:令第3师团于5月19日在茶园寺附近集结;令第13师团于5月20日进入全福冲附近和渔洋关附近一线;令野沟支队在枝江南方地区集结;令独立混成第17旅团于5月19日从公安附近出发,占领大堰西南方高地一带,佯装进攻常德,同时在军主力对宜昌西方地区作战时,在其后方担任掩护。第三阶段发起攻击的时间预定在5月21日晨。根据以上命令,第3师团于19日到达茶园寺及其西北地区集结。其他部队也按时在指定地点集结。新参加第三阶段作战的第39师团于20日在宜昌东南的云池附近集结;野地支队集结在宜昌。各师团集结后迅速进行作战准备。

第三期作战准备一经就绪,11军即准备结合第39团由扬子江畔发起的攻击,首先歼灭长阳周边的国军部队,继之,结合野地支队向宜昌西方地区突进,捕捉歼灭该地区的国军守军。为此,11军于5月19日作了部署:第3师团于5月21日凌晨发起攻击,进入长阳附近,并准备北进,一部在宜昌以西策应野沟支队作战;第13师团进入全福冲、渔洋关之后,继续进入都镇湾(都正湾)附近,并准备北进;野沟支队于5月22日凌晨发起攻击,进入宜都西侧地区;第39师团于5月21日夜渡江后准备北进;野地支队从宜昌对岸向西突进,切断11军主力方面中国军队的退路[25]。

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根据日军行动,判断其将向江防军方面继续进攻,遂于17日22时下达命令:令第10集团军在现地实施持久战,置重点于左翼,确保聂家河、仁和坪、子良坪之线;令江防军确保石牌要塞,右翼与第10集团军切取联络;同时令第67师脱离第10集团军的指挥,归还江防军第86军原建制。5月19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返回恩施长官部,开始指挥作战。军事委员会为应鄂西之急,令第79军及第74军驰援常德。此时仅第79军先遣暂6师到达常德,其余各部刚分别进至临澧和宁乡附近地区。

5月19日凌晨,日军第13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7旅团首先开始行动。第13师团分两路从暖水街、刘家场向皮家冲、三溪口守军第43师及第121师阵地进攻,迅速突破第一线阵地,于20日进至子良坪、仁和坪一线。第17旅团由公安出发,在王家厂击退新23师警戒部队,进至以西高地一带,以一部与樊家大山守军新23师一部对峙,主力佯作进攻常德之态,掩护其进攻部队展开和保障其南翼侧的安全[26]。 21日晨,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分由茶园寺、仁和坪和牯牛岭附近向当面守军暂35师、第121师及第118师王家畈、曾家坪等处阵地进攻。迄22日晚,第3师团渡过渔洋河,占领了聂家河、磨市;第13师团进至渔洋河南岸,占领了渔洋关。与此同时,驻枝江的野沟支队与国民党投降日军被改编为汪精卫伪军的第29师协同,攻占了宜都。守军第67师部队绕道撤至磨市以北。第39师团从云池附近渡过长江,在未遇任何有力抵抗的情况下进至汪家棚地区。 23日拂晓起,除占领宜都的日军野沟支队及伪军仍留原地警备外,日军第39师团、第3师团和第13师团均集中全力,分由汪家棚、磨市、渔洋关附近地区向第10集团军及江防军正面展开全线攻击。战况激烈。守军减员甚多,战斗力严重下降,虽经奋力阻击,终因力不从心,被迫逐次转移。24日,日军第39师团进抵西流溪,第3师团攻占长阳,第13师团攻占都镇湾。各部均到达清江南北两岸地区时,日军控制于宜昌地区的野地大队也由宜昌长江南岸桥头堡地区向西进攻,企图切断守军北撤的退路。此时战场的中心已移至清江、石牌间地区,江防军成为整个会战的焦点。此时第79军已到达常德,第74军进至桃源,由河南新野调来的第30军的先头部队已至榔树店,主力在续进中。就在第六战区计划反击的当天(25日),日军第11军也再作部署:准备向石牌—木桥溪一线追击江防军,捕歼于宜昌西方山地。令第3师团经牵牛岭西麓向抱桐树附近追击;令第13师团歼灭洲家口之敌后,向木桥溪方向追击;令第39师团一并指挥野地支队向大朱家坪附近追击。在上述期间,使宜昌附近的船舶下航[27]。5月26日、27日,日军依然连续发起猛攻。江防军方面战况激烈,第139、第67、第5、第18师阵地正面尤为剧烈,日军付出极大伤亡的代价才能推进几十米。由于日军炮火的轰击和航空兵的轮番轰炸,守军阵地多被摧毁,人员伤亡也极大。27日夜,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下令向三汊河、木桥溪、曹家畈亘石牌之线撤退。27日,日军控制下的船舶53艘(16000余吨),在里见金二大佐的指挥下,从宜昌附近出发,经沙市、监利驶向武汉[28]。28日、29日,守军与日军持续交战。截至3月29日,日军统计第三阶段作战损失为:战死286(内将校10)人,负伤1149(内将校74)人[29]。

4.追击战斗

经25天的连续作战,敌11军完成了其预定的作战任务,于5月29日,下达了主力于5月31日,掩护部队于6月2日开始撤退,各启返回原驻地的命令。第六战区发现日军有撤退的征候,于31日下达了追击命令:令江防军(附第30军)就现态势向当面日军追击;令第10集团军(附第79军)以主力沿渔洋河两岸,以一部沿清江北岸向枝江、红花套方向追击;令第74军驱逐王家厂、暖水街一带日军,续向公安、磨盘洲挺进;同时令第26、第33集团军向当面日军攻击,以策应江南地区的追击战斗。规定追击开始时间为6月1日拂晓。6月1日拂晓,第六战区各部队遵照命令的规定,先后发动全面追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收到6战区发来的战报后认为此战国军取得了空前大胜,在5月31日当天致宋子文的电文内说:“宋部长:敌进攻我长江上游要塞之三个最精锐师团,三日以来,已为我军完全击溃,其余尚在围歼中,此役不久将可获得万全胜利。中正。”[30]当日军开始撤退时,第6战区的部队及配属的空军即进行追击。此时敌通过特种情报及第44战队的空中侦察,得知194师已到达枝城一带;第98、第118师已至宜都以西;暂编第6饰己抵聂家河附近;51师己到达刘家场北侧地区,其中一部已经逼近、并开始包围13师团后卫部队。6月2日,第13师团担任收容、掩护的后卫部队104联队第2大队被第10集团军新23、第55、第98和第121师各一部包围于磨市。王甲本的第79军,于6月4日开始与其交战。并于当天击毙了包围圈内日军104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皆冢义昌大尉。日军第11军得悉战况后,6月3日决定令第13师团停止撤退,以全力反击追击的中国军队,同时令独立混成第17旅团立即从公安出发攻击枝江附近的中国军队。第13师团于6月3日15点30分,师团在宜都西端下达了命令,将已经渡过长江的部队全部调回宜都,沿渔洋河南侧向磨市方向攻击前进,救援104联队第2大队。五日拂晓,援军海福支队在磨市东方经过轻微战斗后进入该地南侧,与第2大队建立了联系,并将该部纳入指挥之下。日军第13师团经5日、6日两天战斗,日军救出了被包围的第2大队,又攻占了聂家河、枝江、洋溪、滥泥冲等地。渔洋河下游南岸大部为日军占领。

独立混成第17旅团,本来准备由大堰垱后撤至公安地区渡江返回原驻地,但因宜都方向情况严重,即根据11军的命令至宜都方向增援,以反击第6战区的尾追部队。当该旅团向枝城开进,途经磨盘洲西南约1}公里的裴李桥(培驴桥)时,突然与74军的第51师、第58师遭遇。激战中,其独立步兵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于6日、7日先后被击毙。该旅团是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5个大队长就战死3个[31]。当敌侦知“虎”部队王耀武的74军已到达松滋地区时,日军决定尽快将其部队撤离战场。13师团的第11联队长新井花之助大佐,于撤退中在宜都准备渡江时,被我国空军的机枪击成重伤。

11军鉴于打退宜都附近追击国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再度开始北返。同时准备乘此良好机会急袭并捕捉进入公安南方地区的国军第44军。 6月8日黎明时分,13师团小柴支队及户田支队山崎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山崎幸吉少佐)向大门土地方向前进,分别开始攻击该地南方及西方。日军的战报中称:小柴支队在甘家厂附近,在直接协同作战飞机配合下,歼灭了敌第162师的主力,于九点前进入该地。接着,支队从当天晚间开始包围攻击了黄山附近的敌人。山崎大队在江波渡附近渡过了九都大河,凭靠很少的民船渡过了众多的河川细流,经过官档附近,于当天晚间进入黄山附近,攻击了该地之敌。及至翌日(九日),两支部队一直夹击该地附近之敌,取得了重大战果。小柴支队由于在以该战斗为首的本次作战中立下战功,后来得到了军总司令的表彰[32]。至6月12日,各部队都先后返回原驻地。第六战区部队收复了所有曾一度被日军侵占的地方,双方恢复了会战开始前的态势,鄂西会战结束。

鄂西会战检讨国军的谎报战果

此次会战,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对外宣称日军被消灭25,830人[33],自身伤亡仅1万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更是热情洋溢的说:“敌第39师团、第13师团主力,及第3师团、第34师团、第58师团一部,均先后转用于宜昌西岸地区。敌酋第11军军长高木义人(系横山勇之误)亲至宜昌指挥,似有一举攻占我第一线要塞,威胁恩、巴之企图。我军早有周密之准备,我最高统帅并手令江防守备部队诸将领,明示石碑要塞乃我国之史达林格勒,为聚歼倭寇之惟一良机……当敌开始向我要塞外进攻时,我守备部队沉着应战,待敌陷入我之圈内,将其全部歼灭,故八斗冲、大小朱家坪、永安寺及北平山各地之战斗,屡次进犯之敌,均无一生还。敌第39师团主力及第34师团之一部,几全部被我消灭,而由偏岩窜占木桥之敌,亦被我消灭大半……所获战利品,亦堆积如丘……,此次进犯之敌,总兵力约达十万之众……其结果只赢得数万具尸体无言凯旋,战马无辜牺牲于战场者亦达三千余匹……”[34]。战后,陈诚点名表扬军长方天,和师长胡涟,并拟升二人为任江防军副总司令和18军副军长[35]。

灭敌二万五千,自损仅一万余,这些数字也让一些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直到21世纪,两岸还有相当多的书籍对鄂西会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尤其对胡涟和方天赞赏有加。然而,日军公布的战报却让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大跌眼镜,痛斥倭寇隐瞒伤亡,夸大国军的损失,不要脸到了极点。日军的战报中,声称点检到国军遗体30766具, 而自己仅被击毙771人,其中157人还是遭空中攻击而死亡。被打死军马423匹,其中207匹遭空中攻击而死[36]。

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抗战时任第18军参谋长的赵秀昆在《从运用档案、回忆录想到的》一文中提到:“1943年5月……下旬,(日军)向长江南岸的18军防守的石碑要塞进攻。六战区尽其所有兵力增援18军,但未能阻止住日军攻势……蒋介石急令六战区留11师固守石碑要塞,其余均后撤到茅坪、野山关一线,组织新的抵抗。18军18师在撤退中发现日军已经趁夜全线撤走,向军长方天报告……(我)直接以电话报告军令部。蒋介石接到报告后喜出望外,命军令部次长林蔚直接以电话告18军军长方天,大意:鄂西战役结局,国内外影响甚大,要注意宣传,你们速拟一战报,以电话直接报军令部,政府将对有功将领加以勋奖。方天令我亲拟战报,肆意夸张,军令部更进一步虚构、夸张,这就出现了6月3日重庆《中央日报》以及各大报纸的‘鄂西大捷之经过’的战报报道。其中有:‘据军委会发表,此次敌寇以其第3、第13、第34、第39、第58等6个师团为骨干,另附第14、第17独立旅团所编成之第11军,向我鄂西长江三峡进犯……我军以石碑要塞为轴心,诱敌至要塞地带,我统帅则特颁手令于要塞守备部队方天……诸将领,明示以此为我国之史达林格勒……严令全体官兵固守要塞……敌军屡以密集部队向我要塞决死猛攻,我守备部队待其陷于我火网之内以后,予以全部歼灭,使之无一生还。积尸之多,仅北斗冲一地者即有二千三百具……”其中除‘仅北斗冲一地者即有二千三百具’是我信笔编造外,其余敌军总兵力和什么蒋介石手令,都是军令部捏造的。”[37]结合总统府机要档案来看,在会战结束前后,6战区的官佐们并没有向蒋介石上报真实战况,而6战区事后公布的战果出于某些需要同样不符合实际。

1943年6月15日,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向重庆拍发了一封密电:“……是役敌伤亡约3万,死尸累累可数,伤毙骡马3千余头……我伤亡自滨湖作战至鄂西会战约4万余人……”【注:《总统府机要档案-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呈作战情形电》】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出于宣传需要,事后军令部对外公布的战报缩小了伤亡数字。战时宣传,情有可原。只要真能歼敌3万,打成一比一的伤亡比,也是极了不起的大会战。

到了20世纪末,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在其公开战史被日方及大陆史料反复证明纯系伪造后被迫改口,承认第6战区部队在这次会战中战死23550人,负伤18295人,失踪7270人,俘虏日军88人;日军死伤3500余人[38]。其承认的阵亡数加失踪数正好等于日军点获的国军遗体数目,歼敌也与日军公布的自身伤亡相吻合。到这里,事情基本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了,此次会战,其实是一场历时近一个月,阵亡比30比1的“大捷”。虽然在国军俘虏人数上尚有疑问【注:鄂西会战现在的说法是俘虏88名日军,但从《总统府机要档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呈外籍记者对鄂西会战映像报告》中看,战后中宣部接待前线记者时,长官部虽表态能从三斗坪调2名俘虏与记者见面,但最后一名俘虏都没有拿出,和第一次长沙会战9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主持的那个号称俘虏甚多,结果一个都拿不出的记者招待会如出一辙。】,国民党实际已经变相承认日军在鄂西会战后的统计。

这次日军在江南作战,从洞庭湖以北的南县、安乡开始,然后在长江南岸与澄水之间,攻向以西的公安、松滋、暖水街、渔洋关、枝城、长阳、都镇湾,直至宜昌上游的平善坝、石牌沿江一带。其整个作战地区的直线长度约为200公里,宽度约为60公里[39]。

日本第11军的战役指导敌11军在指导这次作战中,其战术随着任务、双方兵力和态势,地形的不同而不断地改变。进攻安乡、南县地区,采用南北夹击;进攻公安、松滋地区,则进行合围,进攻长阳、石牌一带,由于该地全为连绵的山区,且预计第6战区,将在川东门户进行坚强的抵抗,因而采用了互相可以直接进行支援、策应的齐头并进战术,即以3个师团及配属部队并列进攻。但此时横山勇的第11军司令部,无论在谋略工作的宣传方面、军队部署方面,都装出进攻常德的姿态,以图迷惑第8战区,分散其防守川东的兵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4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军中相当数量的部队被抽调至太平洋战场,武汉的日军第11军一度缩减占领区。可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从未主动寻敌攻击,特别是当了解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实施的是“有限攻势”、“短促出击”的战略方针后,认为日军反正会返回原驻地,于是将抗战的重点完全转移到保存实力上面来。如果日军不来攻,那就“各守边界”,“和平相处”,保存实力以待战后使用。会战前不久,日军击溃了第128师、第118师及3个挺进纵队,占领了长江以北洪湖三角地带后又进而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华容、石首、藕池口等地。很明显,这是日军第11军为了进攻江南而采取的消除后顾之忧并抢占前进基地的行动。如果军事委员会和第六战区确有借助长江天险来确保江南阵地的话,对日军仅有少量部队、且又背水为阵的桥头堡阵地,无论如何也不应让其安稳地存在。然而军事委员会和第六战区却对华容等地试攻了几次,见日军不退就放弃攻击、坐视不理了。因而日军能以此为前进基地,在极为有利的态势下发动鄂西会战。

日军投入的兵力不过7万人左右,而6战区3个集团军的兵力则约为12万人。在总兵力上日军还处于劣势,但日军先以约3个师团近5万人的兵力攻击第29集团军2个军的4万人,尔后以约6万人攻击第10集团军2个军,最后再以7万人攻击江防军2个军,各个击破,成功掳掠船只沿江而下,又重创了6战区的众多部队,成功完成战前的作战计划,自身伤亡极小,取得了这次会战的完胜。

第六战区和军事委员会发觉日军的企图后,未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仍抱住预定的计划不变,以致日军攻击第29集团军时,第二线兵团既绝对不许使用,第一线兵团部队也不许调整作相对集中,江防军和第10集团军主力只能“旁观”;当日军转用兵力攻击第10集团军时,第29集团军已大部后撤、收容整顿,而江防军则仍然只能坐视;俟日军集中全力攻击江防军时,第10集团军也已“尚待收容整顿”。等第六战区的第二线兵团到达战场时,日军已经完成任务开始撤退了。

会战开始之初,日军攻势凶猛,第73军伤亡极大,阵地一失再失,此时在调整部署时本应集中有力的机动部队,以便相机实施反击,但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和往常一样,再次进行了越级指挥,不但不许使用江防军,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竟不以击歼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而令孙连仲“掩护产粮区”。孙连仲竟然也遵照执行,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部署于南县、安乡等地抢运粮食,致使本来就被动的局面更加被动。结果粮食没保护住,军队也被打垮了。

追击之初,形势好转,包围了日军后卫一部,并予以沉重打击。此时如果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指导作战,尚有歼敌一部、取得较好战果的可能。然而当日军仅以第13师团和第17旅团实施反击时,兵力远远超过反击日军、且有2个生力军在内的第六战区的追击部队与日军稍一接触,感到战斗激烈,便消极退避,让日军相当从容地解围而去。日军高兴地说:“以后(指第17旅团遭遇战后)几乎没有与敌人遭遇”,“分别顺利地撤退到石首附近,向原驻地返还”[41]。

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3年4—5月)第6联队(欠1个大队),第34联队(欠1个大队),第68联队(欠1个大队),骑兵第3联队,野炮兵第3联队,工兵第3联队,辎重兵第3联队

配属部队:

独立步兵第62大队(第68师团抽调),第64大队(第68师团抽调),独立山炮第51、第52大队及由第58师团抽调之工兵、辎重兵各1个中队

第13师团赤鹿理

步兵第65联队,第104、第116联队(各欠1个大队),山炮兵第19联队,工兵第13联队,辎重兵第13联队及1个骑兵队

第39师团澄田睐四郎

步兵第232、第233联队

工兵第39联队

独立混成第17旅团高品彪

独立步兵第87、第88、第89、第90、第91大队

旅团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野沟支队野沟式彦(步兵第51旅团,属第58师团)

独立步兵第94、第96、第108大队

野地支队野地嘉平(第39步兵团,属第39师团)

步兵第68联队(欠1个大队,从第3师团抽调),步兵第231联队(从第39师团抽调)

长野部队长野荣二(从第34师团抽调)

步兵第217联队(欠2个大队),第218联队1个大队,

炮兵1个大队,独立步兵第96大队

小柴支队小柴俊男(从第40师团抽调)

步兵第236联队(欠2个大队),第234联队1个大队,

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1个大队,工兵第40联队(欠1个中队)

户田支队户田义直(从第40师团抽调)

步兵第234联队(欠1个大队),工兵1个中队

针谷支队针谷逸郎(由第34师团抽调)

步兵第218联队1个大队、第216联队1个大队,工兵1个中队

军直属部队:

独立步兵第63大队(从第68师团抽调)

独立步兵第115大队(从第68师团抽调)

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

独立重炮兵第15联队

飞行第44战队

第六战区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3年5月)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5月19日前孙连仲代)

副司令长官王缵绪、吴奇伟

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兼)副总司令曾以鼎、李及兰

第18军方天

第11师胡琏

第18师覃道善

暂34师吴啸亚

第30军池峰城

第27师许文耀

第30师王振

第32师乜子彬

第32军宋肯堂

第5师刘云瀚

第139师孙定超

第141师林作桢

第86军方日英

第13师曹金轮

第67师罗贤达(代)

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副总司令彭善

第87军高卓东

第43师李士林

第118师王严

第23师盛逢尧

第94军牟庭芳

第55师吴光朝

第121师戴之奇

暂35师劳冠军

第79军王甲本

第98师向敏思

第194师龚传文

暂6师赵季平

第185师石祖黄

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兼)

第44军王泽浚

第150师许国光

第161师何葆恒(代)

第162师孙黼

第73军汪之斌

第15师梁祗六

第77师韩浚

暂5师郭汝瑰

第74军王耀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