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宗元传
《读柳宗元传》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
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耳?复何议于彼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段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定(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元气,具体化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元素运动变化不已,于是生成万物。他肯定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究”(《洪范传》),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认识论上,于强调视和听的作用同时,又承认有所谓“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的先验认识。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从而反驳保守派所称熙宁七年旱灾是由于新政触怒上天的谬论。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点。散文雄健雅丽,揭露时弊,简练有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风格刚劲,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所著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残卷)等。又有《老子注》若干条,存于《道藏·道德真经集注》中。
赏析:
这篇短文是王安石读了柳宗元传后写下的感想。旧史学家以王叔文出任不以正道,以棋待诏,待读东宫,得顺宗信任致大用,而对他多有指斥,并对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改革指斥为“蹈道不谨,昵比小人。”作者在此短文中洽用了旧史家的看法。但是对参加王叔文革新的柳宗元等八司马却给予了甚高的评价。柳宗元等八人在遭受政治上的严重挫折之后,仍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八司马中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成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为后人所景仰。王安石就从这些人的事迹中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既因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由此,作者笔锋委婉地对当时那些有始有终、不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后世”的君子作了无情的嘲讽。人即使处在逆境之中也要自强不息,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这一人生哲理无论是在古代或是当代都有其重要意义,可谓具有与时俱进的哲理品质。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本文仅一百一十字,作者就能从柳宗元等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出发阐明人生哲理,针砭时弊。真正做到了言简而义丰。充分显示了王安石散文简洁深刻的语言风格。正如清人刘熙载所称赞的那样:其文“只下一二语,便可扫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可见这位宋朝政治型的文学家才华之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