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向国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後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特点:农业比较欠发达产量不高。山地较多,有利于本地防御。
人口:700年4万人,1600年9万人,1721年25万人。(超长期都道府県人口の推移)
分郡:臼杵、儿汤、那珂、宫埼、诸县
主要特产名物:甘蔗、漆、荞麦、鳗鱼、马
代表风土:油津、雾岛山、都浓神社、鹤富神社、鹈户神社、生目神社、高千岁峡、祖母山、神武社

主要势力:伊东氏
梗概:[1]九州东南部的西海道之国。西和北通过九州山地分别与丰后国和肥后国相连,南面的日南山地是与大隅国的分界线,西南与萨摩国接壤。东方面向着日向滩,有着较长的海岸线。国名由来是面向日出方向之国。《日本书纪》记载日向的高千穗峡是天孙降临之处。古代与萨摩和大隅同为一国,但702年和712年,萨摩和大隅两国先后分离出去。
小丸川、一之濑川和大淀川等河流从九州山地经日向滩注入大海,河流下游有着相对广阔的日向平原;南部的山区间有小林、都城等盆地。但总的来说,国土面积七成以上都是九州山地、雾岛山地等山区,而耕地面积则不足一成。虽然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海岸周围渔业也相对兴盛,但农业产量较低,经济力有待提高。同时国内因为交通并不便利,文化水准也不高。原住民为古代的日向隼人,兵质较高。由于山地地形较多,利于本土防御。
自镰仓时代开始,岛津氏便为该地守护,但进入战国时代,岛津氏与以伊东氏为代表的本土豪族的摩擦逐渐加重。到1568年,伊东义祐夺取了原属岛津氏的沃肥南乡的领地,构筑了伊东家最大的版图。之后,伊东义祐着手统一日向,但在1572年的木崎原战中,虽拥有优势兵力,但大败于岛津义弘,只有走向衰退一途,并最终在1577年被赶出了日向,不得不依附于北方的大友家。次年,大友宗麟打着恢复伊东旧领的旗号杀入日向,但在耳川合战中一败涂地,而岛津家则彻底确立了在日向的统治。直到1587年中央的丰臣秀吉征伐九州胜利后,义祐之子祐兵才恢复了沃肥周围的一部分旧领,其他地区被岛津、秋月、高桥等势力所支配。关原合战时,日向领主大部分从属于西军,但伊东祐兵选择加入了东军。战后获得所领安堵,成为沃肥藩的藩祖。其他地域则分别为幕府直辖领和其他小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