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禹王台

共两处,一处位于河南开封,一处位于山东潍坊。

开封境内的禹王台:

禹王台,又名古侯台,位于开封城外东南约1.5公里。是开封游览胜地,现辟为禹王台公园。

禹王台最早叫吹台,相传春秋时代晋国著名盲人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得名。古时的吹台很高,到了明朝还有10米,周长百米,后来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仅高出地面约7米。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次子刘武于大梁,为梁孝王,封疆初都于大梁,后迁睢阳(今商丘)。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诗吹弹游乐,为此又增筑吹台,并在吹台兴建殿字亭楼,种植名贵花木,修建成一座豪华的园林,称为梁园,又称兔园。入冬,梁园万树银花,玉宇辉映,风景如画,景色迷人,故“梁园雪雾”成为汴京八景之一。梁园后因战乱而荒落。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台上建碧霞元君祠。后来,因开封屡遭水患,人们怀念大禹治水之功,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吹台上修建一座禹王庙,这座古台从此就又叫禹王台了。古吹台的建筑,在明清时期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禹王台南台阶下面入口处,是一座门楼式牌坊,上写“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南地方官何煟书写。

今日禹王台上,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书楼等。

禹王庙是座精巧的二进庭院,大殿内在明朝时所塑的禹王像,已不存在。现在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双手执圭,身穿龙袍,魁伟端庄。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东西墙上是砖雕壁画,东边是一副大禹治水图,西边是大禹行赏和乐耕图,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殿北壁镶嵌有清光绪年间河南巡抚刘树赏摹刻的峋嵝碑,文字奇古,字体怪异,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三贤祠和水德祠是两个小院,分别位于大殿东西两侧。三贤祠位于殿东边,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饮酒赋诗,留下了《梁园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明嘉靖四年(1525年),为了增祀明代李梦阳和何景明两位诗人,曾将三贤祠改称五贤祠。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祠堂时,其匾额上仍是题“三贤祠”,水德祠位于大殿西边,是明朝为纪念中国历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历代对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有贡献的人,在水德祠内部奉祀有牌位,祠建初期原祀有29人,以后逐渐增加到37人。

御书楼位于禹王庙南面,是清康熙皇帝为禹王庙写匾额“功存河洛”的地方。此楼是为纪念皇帝书定御书及悬挂御书所建。现在匾已不存,楼房还在,楼下东壁嵌有康有为登吹台时的诗作,字大如拳。

禹王台周围有回廓环绕,壁上镶嵌有大量的石刻题记。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

古吹台下有环水河,名为莲花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开凿的。古吹台后有一水榭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在禹王台公园北面的苹果园西南角有孙中山铜像和辛亥革命烈士墓。孙中山铜像是1929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身高1.96米,原在龙亭高台南面(台前),后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武昌起义胜利后,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漏,张钟端等11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烈士遗骸于1934年移葬开封南关,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所以1981年迁葬于此,名为辛亥革烈士墓。

此外,公园内外还有景亭、剧场、花园、葛花廊、广场、电动飞机、综合大型滑梯等娱乐设施。整个公园花木繁茂,层峦叠翠,布局精巧,环境幽雅。

每年4月“东京禹王大庙”皆在此举行,热闹非凡。

*********************************************************************************************************************************************************

潍坊境内的禹王台:

禹王台位于区政府驻地寒亭西北23.5公里,禹王台村西南角,北距渤海岸约20公里,海拔22.47米,底径约7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今属寒亭区肖家营乡。

关于禹王台所建时间,其说法不一。据《潍县志》(清乾隆版)云:“禹王台在望海门(旧潍县)北六十里,相传大禹治水时所筑,有禹(王)庙在。”

另据《潍县志稿·疆域志》(民国三十年版)称:“禹王台又云望海台,因上有禹王庙,呼为禹王台,盖即《水经注》所称秦始皇所筑之台也。”

有关禹王台之来历和原有景色,历代文人学士多所论述。清光绪年间张府之《禹台论》曰:“此台如名望台。厥后称禹台。台处泽南,今之泽,即昔之海也。当日邻海南岸,度地而筑。当年为望海而设,故名之曰望。厥后水退数十里,沧海变为桑田也。地阔村多,望水不得,转而念陶唐时洪水为灾,民不得平土而居,幸神禹乘四载,除泛滥,民免为鱼,既千百年后,亦宜感其德。借望台而为禹台,此诚台之前后易名所由来也。”又清代进士傅廷兰(字馨谷,今属南孙乡傅王庄人)对禹王台多有描述。他在《民台十景诗序》中写道:“吾潍地平衍,而少崇山。北海之滨,百余里无丘阜。而禹台卓立其间,高数十仞(古时八尺为一仞),围可十亩许。遥望之如海岛,然上面大禹庙二垣之西,为道人种棉花艺谷处,又有古柏古槐,皆数千年间物。每当其上,对南山而临北海,俯仰阡陌村落,令人思疏瀹抛决之功焉。至于四时景物,春则麦浪千顷,夏则黄云十里,秋来秫熟,红玉覆地,十月芦开,雪花布天;或当水潦盛长,汇为择国,则烟波浩淼,茫无津涯,有太湖洞庭之观。至若皓月当空,寒潭结冰,则光明耀人朗朗,如在镜中,言此之吾潍一胜区也。”

清乾隆年间,又在禹王庙旁建有土地庙。1938年国民党军将其台上庙宇焚毁,此后再无重建。现该台仍气势磅礴,古迹现露,拔地挺勃,突兀陡峭,台上草木点缀,清雅宜致。为了有利观赏和使后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建之功,1980年禹王台被列为县级保护古迹。

庙内供有玉皇大帝、胡三太爷、三仙姑等神尊位,元宵前后,香火不断。

每年正月十六便有烟花庙会,人山人海,很是热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