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擒后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先擒后纵】

凡将谜底或谜面词假设作某个事物或人物,因感其尚有缺义,便先取词外文义补足,而后再申明舍去他义,重归本词释义,这种谜法叫“先擒后纵”。如:

伲(猜《史记》一句)折中于夫子

“伲”如假定作“仲尼”(孔丘字仲尼,儒家尊称孔夫子),则缺一“中”字。因而谜底先求“中”字外援,往“伲”字里补进,使之成“仲尼”,与“(孔)夫子”对应。这是“先擒”。而后以“折”字说明“仲尼”折损“中”字,重归本题。这是“后纵”。此谜是谜底为面申达亏缺字素(“中”)的谜例。

诸(猜古官名)太子中舍人

“诸”字假定为“储”(储君,即太子),缺一立人。因此“诸”加“亻”成“储”(先擒),才与“太子”通义;“中舍人”由官名别解,指在“储”中舍去“人(亻)”(后纵),重成“诸”字本形。

上引两例,均是“以底说面”。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慰亭去世(猜明代人名)袁凯

此谜先把“袁凯”联想作近代军阀袁世凯(缺一“世”字)。题面的“慰亭”是袁世凯的字,与名通义;再别解“去世”,以“去”作消脱词,申明排除“世”字,重成原来的真底“袁凯”。

“先擒后纵”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的不同处是:一是用消脱解谜,一是添补说谜。其共同处是:都于谜底或谜面用联想事物或人物入谜,都必须经过通义借代互为扣合。因而,底和面上的通义借代词,便为此类谜定下的基调。如无这个关系,消脱词和添补词便会成为无目的的闲词。如有一谜,以“兴青苗,倡新法,介而推之”猜《三国演义》人名“王甫”。其中“兴青苗,倡新法”是王安石(字介甫)做的事,本指事物非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