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第族长屋
越南埃第族长屋是埃第族母系制大家庭的物质象征,又是保存埃第族精神文化价值的地方。保护埃第族村庄的长屋是保护西原文化和珍贵遗产的要求。自古以来,多乐是埃第·克巴族土著的生活地盘。大约50座长屋沿著伊旦溪伸延,形成一条村,置于酋长阿玛蜀的管辖下。
20世纪初,该村发展起来,成为辽阔西原的中心,从此得名邦美蜀。埃第族习惯於三四代同堂,住在一座长屋裏,叫做“桑”,是一种竹木结构的高脚屋,可以容纳数十人的大家庭。人口增添时只在屋後加长而很少造新屋替旧屋。因之俗称“长屋”。
按母系制度,大家庭一般住3群人:从母姓的女群,从母姓的男群和不从母姓的男群。最高龄妇女为家长。她过世後,家长权归最末的女儿,如果末女年龄还小则由大女儿暂时代理,等妹妹长大了再交还。长屋分为3部份:阳台,客厅,住厅。阳台有前台和後台。前台宽大,供舂米,晒东西,乘凉。後台较小,供洗涤,煮食。前台有一至两道梯,後台只有一道梯,专供家人用。通过前台就到最重要的空间--客厅,占长屋面积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是接待客人和全家活动的地方,摆设著埃第人神圣的宝物,如鼓、钲、酒坛、牛角、鹿角等。接著是沿著通往後台过道的住厅,分为若干小间,每间住一个小家庭。长屋也是社区共同活动的场所。村长老阿玛·赫林同我们谈得津津有味,边聊边喝竿子酒。喝得有几分醉意,便伸手取下“丁南”(用干葫芦和6条竹管制成的乐器)吹起一曲史诗:“旦夷打猎”,声音悠扬、沈雄。他的外孙伊山用笛子同外公合奏。我沈浸在史诗的故事裏:“旦夷的长屋楼梯大得像四人可躺的席子,宽得像十人可睡的竹筚,三四人可以同时上下。……梯头雕著一对大乳房,油光滑亮,供上楼的人把住,下楼的人抓住。……姑娘上楼胸碰胸,妇人下楼奶碰奶,老头儿上楼碰膝盖,老大娘下楼碰脚跟。楼上铺长板,板上铺竹席。楼尾放大鼓,碰著大梁和小檩。……檐廊堆满了象舆,厨架下排满了盐篓、鱼干烤肉背兜。做饭的人们进进出出,忙著煮饭又烧水,奶碰奶,肩擦肩。套套编钲摆满架,串串猪鹿颔骨屋前挂”。通过这段史诗也许你已体会到长屋不但是母系制大家庭的物质象征,而且也是保存埃第族精神文化价值的地方。
经历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变迁,加以各种居民群间强大的文化交流,埃第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化,新一代趋於脱离大家庭,母系制变得松懈。长屋不再发展。因此,保护埃第族村的若干长屋,是保护民族文化、西原珍贵遗产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