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校场
长沙古校场
长沙五一西路与芙蓉路相交处的一大片旧称“校场坪”,旧时是明清大校场所在地。大校场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兵道徐家聚所建,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校场原“在小吴门外二里许,有演武厅、将台、走马营24座”,后渐渐延及到长沙东面城墙附近。明末,大校场被废弃。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长沙知府张宏猷重建。长沙自古为军政要地,大校场就是明清两朝军队操演和比武的场地。
到近代,昔日古校场又成为实施近代化军事教育的用武之地。1898年湖南巡抚陈宝箴首创湖湖南武备学堂,不久被迫停办。1903年巡抚俞廉三在大校场旧址上又恢复武备学堂,为湖南新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程潜、张辉瓒、鲁涤平、谭道源等都毕业于该校。1905年巡抚端方将武备学堂改设为湖南陆军小学堂。前后办了5 期,唐生智、贺耀祖、陶峙岳等都毕业于该校。1917年湘督谭延闿又在陆军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湖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因南北战争爆发而解散。1922年夏,湘军总司令赵恒惕续办,开设战术、地形、筑城和兵器等课程。讲武堂学生彭德怀、黄公略、王劲修、唐生明等后来分别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1926年冬,讲武堂旧址上又办起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后来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邓华即出自该校。1929年军校停办,校舍移作他用,校场周围民房渐多,形成街道,始有“校正街”、“校横街”等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