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布吸蜜鹦鹉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塔布吸蜜鹦鹉[1]
【中文别名】塔希吸蜜鹦鹉、大溪地吸蜜鹦鹉、蓝吸蜜鹦鹉、塔希堤岛吸蜜鹦鹉、蓝鹦鹉
【拉丁学名】Vini peruviana[2]
【命名时间】P. L. S. Müller, 1776
【英文名称】Blue Lorikeet、Tahitian Lorikeet、Violet Lorikeet[2]
【科属分类】鸟纲、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外形特征

塔布吸蜜鹦鹉18cm,体重31 – 34 g。这种鹦鹉鸟体为深蓝色,头顶带有浅蓝色的放射状羽毛;鸟喙和眼睛之间、耳语、喉咙和胸部上方为白色;尾巴内侧灰色;鸟喙橙色,虹膜深色。幼鸟的鸟喙带有黑色,需要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同时体色较浅,虹膜为黑色。[3]
分布范围

从前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库克岛所辖的23个岛屿,社会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均有分布。如今(2004年)仅限于艾图塔基、别林斯高海岛、锡利群岛,朗伊奥拉,奥尔图和提卡浩这几个小岛上还有其踪迹。[1]
生活习性

塔布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棕榈树丛、花园、椰子园和香蕉园等地。在繁殖季它们会组成约3到4只左右的小群体;尽管体色亮丽,但是在浓密的林区活动时,仍然相当难以察觉它们,除非听见它们的叫声才会被人发现。这些小鸟平时非常活泼,一整天都精力相当充沛的到处攀爬活动,个性并不十分胆小怕生;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尖锐的鸣叫,因此比较容易被人所发现。[1]
生存状态濒临灭绝,现在(2004年)仅在别林斯高海岛还有较大的种群 (大约:250 对) 和锡利群岛 (300 到400 对)。在各公园人工养殖合计起来也就在千余对。在繁殖季节以三个或略多的鸟集成小群。通常在树叶丛中可以看到和听到它们的鸣叫声。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来自椰子棕榈树等软性水果。[3]
生长繁殖

塔布吸蜜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季为5月到8月,会在枯死的树洞中或是腐烂的椰子树干中筑巢,有时候也会利用其他鸟类废弃的窝,甚至会在棕榈树的裂缝或是在树上已经开始腐败的椰子内筑巢;人工豢养的塔布吸蜜鹦鹉资料相当稀少,因为它们饲养难度非常高。塔布吸蜜鹦鹉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约25天,雌鸟通常在产下第2枚卵之后才会开始孵蛋;幼鸟羽毛长成约需9周;时常发生亲鸟弃巢或是根本不喂养幼雏的情况,因此必须及时取出人工养,幼鸟在13周大时可以完全独立。[1]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2]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一 1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