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协中
李协中(1797--1876?)字和庵,西宁人。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他的诗作反映出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变化脉络,在一定程度上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体裁广泛,不拘一格,或二三言,或数百言,直抒胸臆 ,不尚雕饰,自然浑成,短歌行质朴有味,五七言平浓奇淡,有一种古朴美。但他的诗在正视现实,反映现实方面多有忌讳、回避和冲淡,诗人借助模山范水、批风抹月和咏史咏物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和牢骚抑郁,形成了清淡质朴的诗风。
青年时代的李协中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并且自许甚高,认为“入幕拜公卿,怀才敢自负”。1830年(道光十年)他抱着“一介书生万里游,玉关以外觅封侯”的愿望从军新疆,结果未能如愿,只好 回乡以卖文教书为生。在困苦中,诗人虽曾有“予独幽处兮不逢时,谁予怜兮解愁斛”,“忧郁以终生兮,聊穷途一哭“的伤叹,但诗人怀才自负,壮心不已,“云雨起蛟龙,池中养不久”,“金池许蛟龙,他年作雨霖”,大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胸襟。这一时期诗人写了一些咏物兴怀,自警自策的短诗,寓意隽永,堪称佳作,如:
云霄直上,风雪不侵;
竹箭有筠,松柏有心。
(《志坚歌》)
千驷弗顾,万钟是羞;
有甚此者,予取予求。
(《得欲歌》)
1837年(道光十七年)李协中被选为拔贡。朝考初试,又取为一等第三名,先后任直隶(今河北省)大兴、顺天、束鹿等八县知县。在仕途上他逐渐认识到他所追求的并非是理想的,他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古道今非是”,“岐中又有岐”,官场上是“世情非旧原多幻,花样翻新须细看”,官吏们则是“群鹜稻粱争为己”。面对复杂而又险恶的社会环境,诗人即不甘心同流合污,又无力回天,只得“本不糊涂佯作痴”,这时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倒是有所清醒了,然而随之,诗人由积入世变为消极入世转变为消遁世思想。1850年冬,他辞官回到了阔别十二载的故乡。
李协中回到西宁后,在西宁建了一处小别墅,自谓登楼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景可观,所以取名“时乐楼”,写了《时乐楼八景》诗十六首,描写西宁山川风光,地方风情, 如:
北山横郭远浮青,一带晴岚绕翠屏。
却恨迷离偏遮柳,许多好景辨零星。
(《北郭浮岚》)
出谷早莺弄舌尖,诗肠鼓吹耳针砭。
柳丝春雨丝丝细,一串歌喉贯入帘。
(《春莺 流语》)
诗人虽不满社会现实,却又看不到出路,只好寄希望于复古,他自己更是“冠古衣古貌更古”。只是清梦不永,在垂暮之年再度出仕广东。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蝗》、《大风》等诗篇,反映了河湟地区“炊烟断村”,“可怜花木谁为主,无价麻丝莫倩童”的社会现实,不失为研究西宁近代历史的可贵资料。
“久欲家居居不得”的李协中,在1867年(同治六年)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再度赴京候补,第二年分发广东从化知县。诗人写了《暮远游》、《寄家人》等感情真挚的长诗。在官场上他遇到的是“能手都翻花样巧”,他自己则是“老来难步剪裁工”。在从化任上待了七年又七月,在1876年(光绪二年)因病辞官回到西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李协中一生著述颇丰,可惜多毁于火,存诗辑为《双榆草堂诗集》,有光绪二年广东西湖街以文堂刻本存世。据《甘肃新通·艺文目录》记载,还著有《说说草》、《四书楹联》等。他擅长书法,墨迹广留于西宁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