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椿
刘永椿(1851-1903)字荫华,号秋岩,西宁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人。一生“稿传盈尺”,有“一官一集”之说,可惜人多散佚。今存《岭南杂吟》抄本一卷,存诗69首。
秋岩少年时聪敏好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和地方不宁等原因,一度辍学务农。他在劳动之余刻苦自学,常常是孤灯伴读,直到更残漏尽,仍钻研不休。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贡,1875年(光绪元年)考中举人。之后,先是在西宁知府龙锡庆处为幕宾,后应聘在大通泰兴书院任教。1889年(光绪十五年)大挑为二等(大挑:清代在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选拔官吏的制度),历官甘州府山丹县(今甘肃省山丹县)教谕,后调广东龙州、翁远茂名等县任知县。因为他的诗大多写在广东,所以名为《岭南杂咏》。
诗人在世时正当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不宁,民不聊生。诗人对此深为忧虑,他在诗中自注道:“自咸丰年间海禁大开,轮舶通商,籍以窥伺,甲午一役(指甲午中日战争),边衅大开,各国效尤,侵削我疆域,要挟我国家,不知海晏俟之何日”。自少年时就爱好驰马试剑,人称“文武兼资”的刘永椿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就有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举动,但未能如愿。他写道:“请缨底事成虚愿,谁扫妖氛_战争。”在《时务》二首中诗人对战争制胜之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当局边备松弛,指挥失当等委婉地提出了批评。从“漫云纸上谈无补”句可以看出刘永椿可能有上书献策的举动。全诗主题明确,语言通俗,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诗写道:
(一)
海患纵横既有年,英雄投笔欲争先。
中原制胜无他策,战守从容在备边。
(二)
时事当今慨既非,河山轻易伏戎机。
漫云纸上谈无补,豪杰从来在指挥。
刘永椿出身农村,从小就比较接近和了解社会下层,所以他在知县任上是“闾阎疾苦果谁知,每事殷心恐失宜”,“民间疾苦勤相讯”,“万性覆盆冤待清”。他为此也作出了努力,曾被人誉为“天上谪仙,人间循吏”,因其“政绩卓异”,受到光绪皇帝的“特旨嘉奖”。诗人对朝政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以及自己无力回天的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春来雨雪尚漫漫,漫说吟诗兴未阑。
兀坐琴鸣空度日,纪年裘敝不胜寒。
万方浩劫消磨久,一邑苍生补救难。
但愿时合多湛露,雨晴滋润麦苗干。
(《庚子新春阴雨书怀》)
“万姓覆盆”,“万方浩劫”,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诗流露出一个正直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感情,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发出了“看剑空怀济世思”的长叹。他虽然无力回天,却不甘心于浊世同流,“直到光明同照乘,薏餐可许谤全无”,“若与群芳争绚烂,严寒岂是著花时”,这是诗人的心迹,也是他的追求。
刘永椿一生中有十三年在广东度过的,他笔下的岭南风光清新秀丽,宛如画图。如:“园林树密秋千在,野渡波清短钓横”;“夹岸苇芦侵短棹,长堤杨柳足清明”;“水围田陇浑如带,露湿稻芒俨似珠”。《道中见朔山》是被人们传颂的诗人早期的诗作。
策马关山道,峰岚入眼多。
西来连白云,北折抱黄河。
云气迷孤鸟,烟痕淡远螺。
看山情不厌,恐负客中过。
这首诗情景交融,真切自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爱恋之情。
“到头清白方为吏,不籍丹砂寿此身”,年仅五十三岁的刘永椿病逝在翁远,身后囊无余资,靠亲友的资助,才得将遗体运回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