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生兰
基生兰(1870--1944)字香斋,号半隐山人,西宁人。
青年时代的基生兰“名场战不利”,两次应童子试俱未考中,后以资格选为西宁县拔贡。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各省设立咨议局,基生兰为甘肃省咨议局议员。1913年应西宁道尹车玉衡的聘请,任教育科长。第二年车玉衡离任,基生兰便辞了职。之后,他应聘在西宁湟中书院、五峰书院任教。1923年后,任西宁劝学所所长,他“为育英才常劝学,每乘佳兴即吟诗”。在为地方教育事业奔波的同时,与黎丹、李焕章、朱耀南等常互相唱和,活跃了西宁诗坛。
1927年5月河湟事变,7月下旬基生兰随同周希武、朱绣等奉命去兰州洽谈政治解决河州事变和国民军进入青海事宜,途中发生“莲花台事件”,周、朱死难,基生兰等幸免于难。1929年青海建省,基生兰任西宁县教育局局长、省建设厅科长、省政府秘书处科长等1936年青海省志略编纂委员会成立,基生兰与余人、马霄石主持其事,校定了《西宁府续志》、编纂《志余》一卷。
基生兰从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到旧时官场是“仕途非坦途,躁进献词颠踬;官高身易危,名盛众所忌”,因而自甘淡泊,不求显达。1937年11月24 日青海省政府任他为西宁县县长,他却坚辞不就,只好收回成命,六天后,即11月29日就免了职,因而西宁民间有“基香斋不坐县官--两袖清风”的歇后语。之后,他一直以教书为生,以诗酒自娱。
基生兰的诗,题材广泛,思想新颖,艺术性比较高。特别是他诗反映民情,针砭时弊,无所回护,这在西宁历代诗人中很为突出的。
诗人生活在清末和马氏家族统治青海的年代,他的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在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遭遇。1927年5月31日《大公报》载:“甘肃西宁大饥荒,流离死亡惨不忍睹”。“闻古鄯虽(民和古鄯)赴平番(甘肃永登)逃难之人,在山沟遇饥寒交迫而死者,一万二千余人,各城镇乞丐成群,络绎不绝,情形甚为凄惨,而筹赈之事,更无人过问,今后情况将不堪设想。”基生兰以诗记实,描写了“频年苦旱潦,遂致饥谨_;十室九成空,哀鸿原野遍”的社会现实。
诸凡昂贵己连年,今岁凶荒尤可怜;
薪桂米珠无处觅,尝教穷巷断炊烟。
(《暮春感怀》)
财尽民穷百虑煎,米珠薪桂已连年,
寒酸岂与何曾此,日食还需费万钱。
(《感时口占》)
马氏家族统治青海期间,金融混乱,通货澎胀,物价飞涨,贷币贬值。1935年小麦每石由原价银元二十元上涨到六、七十元,豌豆、青稞每石也要银元五十七、八元,而那时各机一般职员每月薪金折合银元不过二、三元。《感时口占》一诗借用西晋初任丞相的何曾生活奢侈,享用“过于王者”,“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的典故,指出而今物价昂贵,即使寒酸如我辈,“日食还需费万钱”。诗寓庄于谐,含着辛酸泪的笑比放声大哭更能揪动人心。从这里也可看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周希武评基生兰的诗时说:“间有伤时感乱之作,亦立言得体,不为无病叫吟,过情之悱刺……”,可谓中肯之论。
基生兰在反映人民痛苦时诗笔没有仅仅停留征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将笔触指向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
租税年年重,差徭日日繁;
民贫兼土瘠,苦况不堪言。
(《湟中杂咏》)
诗人突破了那种—味模山范水,啸月吟风的窠臼,自辟蹊径,这是基生兰诗作的一大特点。诗人关注着国内局势,并希望能探求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这在极端封闭状态的旧青海,是难能可贵的。当他登上五峰山极目远望,思绪重重,想到辛亥革命后在强权支持下的军阀割据,混战不已的中原大地,写道:“君不见革命功成兵将骄,东南各省苦驿骚,可怜中原名胜地,连年垒对与锋交。兵荒之后遭岁歉,安得膏雨润良苗”。进一步写道:“欧风亚雨逼人甚,每岁高筑避债叶。强权一有无公理,作心懒问蓍与龟”。“强权一有无公理”,这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经验,诗人将它凝炼为诗,写得极其深沉。
他写诗嘱托即将赴美国留学的友人,“我国国体与美同,美国何富我何穷?愿君课余须研究,时将消息寄鳞鸿”,渴望了解其中原委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
基生诗的诗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将新的事物,地方风情俚句俗语入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他写那被土大夫视为下流粗卑的“花儿”是“清声雅韵”:
闻道田歌四起,清声雅韵悠扬。
此是农家乐处,外人莫笑轻狂。
(《田家杂咏》)
他还善于运用诗的语言描写在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形象及其心理状态,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写被缠足陋习摧残的少女:
一著弓鞋泪未干,轻移莲步倚栏杆。
回思辣手怨阿母,赢得今朝行路难。
(《闺恨诗》)
再如写旧时“六月六”在大通老爷山老虎洞摸鞋求子的迷信习俗中那摸得小鞋(当地方言“鞋”谐音“孩”)的少妇形象:
摸得小鞋拱壁同,芙蓉面上带春风。
殷勤试向郎君问:何日重来此山中?
(《无朔山老虎洞竹枝词》)
基生兰的诗词创作,有着比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诗因景生情,因情缚词,有的清新婉丽,有的雄健苍劲,如:
平生雅爱入山游,闻到南禅兴未休。
十里杏花红雨露,几层杨柳绿荫楼。
望中湟水三分涨,城里炊烟万户稠。
读罢残碑频感慨,雪泥鸿爪几人留。
(《春日游南山寺即景》)
西瞻沧海枕雄关,烟雾茫茫难往还。
鲛室遥开澎湃内,驼峰远在有无间。
青光遍绕河湟地,碧色浑连日月山。
记得绿波曾饮马,夜来胡月照弓弯。
(《青海》)
他不仅工诗,而且善词,长短句清丽而有寓意,如:
一剪梅 温泉
源发骊山水满陂,清澈相宜,温暖尤奇,任他料峭晓风吹,冻也无期,冷也谁知。遥想杨妃得意时,但见情痴,不觉神疲,春寒赐浴华清池,洗出凝脂,越显娇姿。
诗人一生言志抒怀,惨淡经营,著诗394首,词16阕,取“反复自吟,味同嚼蜡”的意思,辑为《敬业草堂嚼腊吟》,还著有《敬业草堂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