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

基本介绍阎崇年,山东蓬莱人,汉族,1934年4月24日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满学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1934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蓬莱的解宋营村,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谈起童年,他还有很清楚的印象。那时他随着家里务农,也随着渔民出海,体会过烈日炎炎的辛苦,也见过波涛汹涌的危险场面。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快报:您说过有三种因素支撑了您:“像渔民那样勇敢,像农民那样吃苦,像商人那样机变。”
阎崇年:小时候我在农村待过,比城市人更能吃苦,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那时候我干过农活,很辛苦,像现在这么热的天,马上就要麦收了,要在场院里干活。而且相对来说,我胆量大一些,不畏首畏尾、事事犹豫。
快报:您说“像渔民那样勇敢”,他们的生活给您留下的印象很深吗?
阎崇年:我和渔民们下过海,那船很小很小。刚出海时还比较平静,越走水越深,惊涛骇浪的,船随浪颠簸。有时天气本来很好,突然来一阵暴风雨,船就有可能翻;夏天赶海,变天或者潮水涨了,人就有可能游不回来,那时会觉得挺恐惧的。所以渔民每一次出海都有危机感,就像跑长途的司机,只要一出门,家里就担心,等到他回来才踏实。我刚出海时也有点害怕,后来遇到过几回风浪,也就习惯了。
快报:对做研究的人来说,能吃苦比较好理解,勇敢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阎崇年:当年我想写关于努尔哈赤的书,之前查遍目录,发现全面论述努尔哈赤的专题论文一篇没有。要做这件事是需要魄力的,好几个人都劝我别做,万一做不好就完了,但我觉得应该做,也可以做。另外我写过一篇论文《张吉武与〈康熙顺天府志〉》,指出那本书是孤本。我前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国内查,然后利用文化学术交流的机会,到日本、美国查,都查遍了,才得出这个结论。这也是需要胆量的,一旦人家拿出了另一个本子,你的立论就垮了,二十年工夫全白费了。
快报:您那时在村里读书都学什么?
阎崇年:那个学校叫“维新小学”,是新学校,不读四书五经了。但是上课前还是先拜孔子,冲着牌位磕头,然后学地理、历史、书法。教书法的老师是过去私塾出身,他经常给我们讲一点传统的东西,也从《论语》里面挑一些语句让我们写,多少受了点熏陶。
学术成就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和《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4部;
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2006年再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清朝通史·太宗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袁崇焕传》[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29部;
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满学研究》(一至八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4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989~1990年,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达姆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进行访问并演讲。最近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著作
《北京史话》
《中国古都北京》
《中国历史名都》
《中国历代都城宫苑》
《中国都市生活史》
《燕史集》
《燕步集》
《满学论集》
《袁崇焕研究论集》
《袁崇焕资料辑录》
《袁崇焕》
《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传》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天命汗》
《清朝通史.太祖朝》
《清朝通史.太宗朝》
《清朝皇帝列传》
《清十二帝疑案》
《正说清朝十二帝》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
《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宫疑案正解》
《古都北京》
《康熙大帝》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
《阎崇年讲中国古代都市生活》
《康熙顺天府志》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
精彩语录⒈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⒉人生道路上,那个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是我有一条,磨难闯过来,坎坷战胜它,一直往前走。
⒊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⒋我想明朝在辽东的历史教训,可以写一部一百万字的大书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今天只有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我想概略来说,从某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汲取的,这两点就是,第一,弃能任庸…第二,舍长用短…明朝这些经略也好,总兵也好,没有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改变战略战术,为什么呢?…我想,因循旧习,不能与时俱进。…改变这种局面的第一个人,就是袁崇焕。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辽阳陷落)
⒌明清这一段历史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不选择吴三桂,为什么不选择努尔哈赤,为什么选袁崇焕呢?袁崇焕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不是讲“接口”吗?明朝和清朝的接口。明清有三次大战,袁崇焕就亲自参加指挥,直接影响到、关系到明清的兴旺。还有一点,袁崇焕这种人格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比如袁崇焕,我就想我们中国的历史人物很多很多,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少数,袁崇焕在那么多人里头,我觉得震撼我的心灵的,袁崇焕是其中之一。我想能震动我的心灵,能震撼我的心灵,一定会震撼其他的读者、观众,也会震动他们的心灵。
为什么袁崇焕能震动呢?袁崇焕心中有意股“气”,不是气功的气,用孟子的话讲是“浩然正气”,有一种精神,就是爱国精神。我们国家缺钱,要引进外资,缺能源,要从海外进口石油,还有其它的,缺水,但是更重要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缺精神,缺袁崇焕这种浩然正气和爱情的精神。我想咱们13亿人,都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股爱情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毫无问题。
(阎崇年聊天实录:清朝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三点[9])
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上人物传的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今天还留在大家心目当中的,还能震动大家灵魂的,而且永远震动大家灵魂的,为数不多,袁崇焕是其中的一个。梁启超写了《新史学》,他在《新史学》里头说,历史是爱国心之源泉。我之所以要讲袁崇焕,就是要唤起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人的爱国心,就是要弘扬袁崇焕的浩然正气,要发扬袁崇焕的爱国精神。什么叫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就是刚直盛大,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今天是浩然正气,几百年之后,还是浩然正气。超越时空,我们中国人接受,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也可以接受。袁崇焕的这个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在他身上体现了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用鲁迅的话来说,叫做“中国的脊梁”。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杀了,从哲理上来说,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种大境界,袁崇焕死,虽死犹生,因为他精神超越时空,永存,尽管袁崇焕有他的历史的、民族的、性格的、时代的局限性,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和处理事情也有失当之处,但是瑕不掩瑜。袁崇焕的死,我借用杨继盛的一句话,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袁崇焕虽然死了,肉体还了太虚了,但是他的丹心照万古。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袁崇焕冤死之谜)
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为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崇焕之死)
⒏这个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是否出于政治目的?乾隆皇帝是政治家,职业政治家,当然他考虑问题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出于政治目的。这个时候清朝政权已经巩固了,需要他的大臣什么?一个字“忠”!他给袁崇焕平反的时候说他忠于明朝。所以,乾隆皇帝是拿袁崇焕来教育他的大臣要忠于清朝。
至于后来袁崇焕为什么影响没那么大?却没有岳飞影响那么大?这主要是历史原因。大家知道,明朝朱元璋起兵,推翻的是蒙古人。他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明朝极力宣传岳飞、岳庙。就是为了是“反蒙”的需要。特别是明朝中后期,蒙古的势力经常进入长城骚扰,公元149年蒙古的军队打到了长城底下,还有一次蒙古的军队到了通州。所以明朝从永乐开始到崇祯,北方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所以他特别表彰岳飞,激发大家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袁崇焕不一样,明朝灭亡了之后,袁崇焕死了之后,接着就是清朝,清朝不能大张旗鼓地表彰袁崇焕。清太祖努尔哈赤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清太宗皇太极败在了袁崇焕手下,乾隆皇帝能给袁崇焕平反,已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宽大的胸怀,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不能要求清朝给袁崇焕修庙。袁崇焕修庙、祭奠基本都是民间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到了民国的时候,民国初年表彰袁崇焕,孙中山的口号,又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是民国不久就是北伐之战,所以在民国时期,袁崇焕也没有很好的宣传。那新中国成立要好好地宣传了。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个问题,76年前,有个口号叫做:帝王将相,都在批判之列。袁崇焕是将,所以76年前,对袁崇焕没有很好的宣传和研究。是76年改革开放之后,袁崇焕的宣传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里头是很有意思的,朱元璋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又被鞑虏、被满州推翻了。孙中山又驱逐鞑虏,振兴中华,推翻清朝,把爱新觉罗的统治给推翻了。所以民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很敏感的问题,至于袁崇焕是不是可以提民族英雄,跟岳飞一样是不是能提民族英雄,有争议。有人觉得可以,有人觉得不可以,让他们争议去吧。我个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我也觉得,袁崇焕是民族英雄。
⒐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大顺灭了大明,大清又灭了大顺,最后政权落到了清朝的手里。有人说,这事情是必然的呀,还是偶然的呀,我说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所谓必然,就是明朝气数已尽,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吴三桂降了李自成,山海关这一战怎么个打法,是另外一种情况,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自成,战争又是一种结果。所以历史发展啊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它就是在偶然必然之间来进行发展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山海关大战的确是决定当时中国历史发展命运的一场决战,一场大战,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关系的一场大战。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山海关大战)
⒑清朝入关之后,定都北京,满汉文化的融合,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这样,北京才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个影响,不仅影响到清代,也不仅影响到民国,而且影响到当今和后世。我们对中华文化融合啊,既看到它碰撞的一面,也要看到它融合的一面,在碰撞当中有融合,不断补充新的血液,不断的往前发展。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顺治迁都)
四合书屋

敲开阎崇年老师家的大门,首先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就是这无数的书籍。穿过走廊的短暂时间,就仿佛是穿越了数百年的历史。走进书房的门厅,我们看到了刚刚在节目中所提到的“四合书屋”四个大字,浓缩着阎老师一生的思索与感悟。在这并不大的书房里,除了遍布各个角落的书,我们竟然发现还有不少时尚的东西。阎老师虽然研究历史多年,但对新技术的学习,却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他所有的文稿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敲进电脑。原来,在阎老师沉静的外表下,也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阎崇年与百家讲坛

2003年,央视10套的科教类栏目“百家讲坛”收视率一直在科教频道的末位徘徊,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2004年5月,阎崇年入主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阎老先生疏淤理脉,用通俗生动而不失权威的语言,步步设疑、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使清朝十二帝的形象真实而丰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受到观众热烈追捧,“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创下了央视10套收视率历史之最。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显示,“百家讲坛”在十大央视栏目中居于首位。阎崇年“正说”历史渐成一种现象。
很多观众对“百家讲坛”的关注始于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口号中,阎老先生和他的《清十二帝疑案》被公认为“第一坛好酒”。
各界评价崇名四海五洲同,年逾古稀文更雄。公道在心书在手,赞声常漾讲坛中。
(人民日报)
阎崇年是“百家讲坛”推出的“当头炮”,刘心武是“拐腿马”,我是“过河卒”。
(易中天)
阎崇年的认真让我吃惊,为一期节目他能写上12页稿子,内容上万字。他能把学问当评书讲,而且每期节目录完,他都要看一遍,对自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甚至编辑过程中的错别字都一一挑出来。在来过“百家讲坛”的几百位演讲者里,像他这么认真的学者还没有过。
(“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
阎崇年曾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中提到,努尔哈赤的10大贡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统一了东北。但李治亭表示:“其实,努尔哈赤只是打下了半个东北,而他的儿子皇太极才基本统一东北。”对于阎崇年在书中所写的“努尔哈赤种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播下了清朝灭亡的基因”,李治亭也进行了批驳:“这种历史‘血统论’非常荒谬。按照他的说法,所有的朝代都可以这么被解释。例如,朱元璋种下了永乐盛世的种子,也播下了明朝灭亡的基因。”他认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用科学的方法阐明历史的内核,给现代人以启迪。有真实才有历史,而如今种种的“时尚史学”,常常偏离了“真实”这根准绳,误导了不少受众。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李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