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包虫病

疾病简介

中文名称: 包虫病

中文又名: 棘球蚴病

英文名称: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为泡型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和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分别因误摄入多房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人体而致病。属中医“蛊毒”、“积豪”、“蛊疫”等范畴,

临床症状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在肝脏可有肝区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累及颅脑可引起癫痫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过敏和毒性症状 :

常见荨麻疹、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症状,以及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如囊液大量进入血循环常可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 。

占位:

棘球蚴如寄生位置浅表,可于体表形成肿块,触之坚韧而富弹性,扣诊时可有棘球蚴震颤。

晚期:

晚期泡型包虫病病人可能会出现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症状。某些病人会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就诊,在进行医疗检查时发现病灶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人误食寄生于狗、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引起,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内经胃酸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脉系统,并在肝脏形成病灶(棘球蚴)。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虫毒.虫毒经口侵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蛊毒”漫淫,首先犯肝,或犯在肺,或在脾,湿毒郁结,渐成“矗胀”、“积聚”,病久,血瘀气滞,气血两亏,“蛊胀”久部,可以化热,偶有破溃,则流毒阻塞,可成险症.

诊断(一)病史及体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接触等。

(二)X线检查: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囊壁钙化影。

(三)包虫并血清学检测:目前已不是用casoni试验,采用ELISA检测,该实验获得结果快,但由于受特异性的限制,仍然需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结合判断

(四)超声波检查:使用实时B型超声检测可清晰的现实病灶,并对病灶性质进行判断。目前使用的诊断方法超声检查重要性居首。

(五)同位素肝扫描: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治疗普通康复疗法服驱虫剂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服药前适当加强营养。

药物治疗阿苯达唑,每日800mg(按60kg体重计算)。治疗需要根据病灶的所处时期进行(活跃、非活跃等)。

手术疗法单房巨囊型可争取在未发生压迫症状前手术摘除.巨大的肝、脾及其他脏器包虫病均可行内囊摘除术,手术中应注意包囊,防止包囊破裂.

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虫毒在肝 上腹胀痛,乏力蚋呆,或有包块,或有腹水,或黄疽,或发热.舌质紫,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细. [治法]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 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虫毒在肺 胸胀胸痛,咳痰带血,乏力盗汗,或发热嗔脓痰,或有胸水.舌癣苔腻,脉弦滑. [治法] 开胸散结,扶正祛邪.

[方药] 导痰汤加味:丹参30克,黄芪13克,青蒿12克,鳖甲13克,黄芩12克,桔梗45克,陈皮45克,制半夏45克,茯苓13克,胆南星7克,枳壳12克,甘草6克,雷丸粉12克(冲).如发热咳脓痰者,加苇茎30克,冬瓜仁12克,鱼腥草13克,胸水加葶苈子4s克,大枣6枚。

预防

(1)无人间传播,无需对病人隔离。 (2)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或家犬定期驱虫。 (3)勤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菜。 (4)不用动物内脏喂狗

国家包虫病防治项目:

项目内容包含:病人查治。对疫区群众免费检查和对部分区域病人进行免费的药物治疗,目前包虫病已纳入我国免费治疗的六种疾病之一(部分区域)。犬驱虫:在高流行区执行“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传染源控制策略。健康教育:改变高危的生活行为习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