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
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字培我。

江西贵溪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黄维是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他很早就受到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宠爱,被蒋校长委以重任。后来他与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共事多年,结下深厚的交情。 1927年任第九军 团长。1928年任第十一师团长。1928年 入陆军大学受训。1931年毕业后任十八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旅旅长。1934年 任第十一师师长。1933年 赴德国考察,1937年回国,9月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黄维任国民革命军六十七师师长,曾参加了上海一线的抗日激战。1938年,黄维升任十八军军长,率部在德安一带抗击日军,后又转入滇越边境与日军作战。
1939年 6月升陆军中将。 1940年 任第五十四军军长,并随后担任昆明防守司令、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监训处副处长、青年军编练副监、军委会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青年军军编练总监部东南分部主任。 1945年 任青年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946年 6月任联勤副总司令。
1948年 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同年九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949年1月10日开始,解放军与国军进行了长达65天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黄维在为被围困的黄伯韬军解围增援时被解放军包围。当时,指挥淮海战役的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多次劝黄维投降,但他坚决抵抗,其下属110师师长廖运周在安徽省宿县率部起义、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最后于淮海战役被俘,并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黄维在华东被捕后,被送到东北的佳木斯监狱。在关押期间,他觉得很烦闷,向看守要书看。当时,没有让犯人看政治书籍的决定,看守便给他拿来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一天,他在翻阅机械学一类的书时,他想到了儿时看到的家乡水车。他想水车能否不靠水的压力而靠自己的重力转动呢?火车不用煤、汽车不用汽油、机器不用电能否启动呢?他想,作为扬名在外的一员“败将”,即使将来世道变化了,也不可能重返军界,那只有科学研究是惟一的出路了。从这天起,他以发明不用燃料或外界动力而永远转动的“永动机”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自此,他大量读机械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着手设计。那时,监狱没有让战犯们从事生产劳动,犯人有充足的时间来看书,黄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永动机”的发明工作上。
1956年,黄维转往北京功德林监狱,后移到秦城监狱。当时监狱规定,每个“战犯”读被指定的书后,要结合自己的“罪行”谈读书体会。黄维开始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于国民党“战犯”来说8年抗战并不陌生,因此他们对《论持久战》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读后所谈的体会也很“深刻”。前国民革命军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杜聿明读了《论持久战》后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并要求将自己的读后感寄给蒋介石。有的“战犯”在谈体会时,发言长达2个多小时。但是,黄维发言过后一句话再也不讲,只是听别人议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监狱。黄维被定为“抗拒改造”的“顽固分子”被批斗,受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没有放弃研究他的“永动机”,因此他经受了更加痛苦的折磨。“永动机”是幻想。但抱幻想,对每个人都是正当的。有些人对黄维研究“永动机”的举动说成是“抗拒改造”的手段,并对他进行“批判”甚至“斗争”。
一年后“永动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一切都是按照黄维的设计图纸进行制作。有些技术性较高的配件委托机械厂加工。为支持他的设计,管理所花费了一些经费。
一个月后,“永动机”样机终于制作完了。试验那天,管理所全体工作人员和全体战犯围在“永动机”周围。设计者-黄维中将开始试验。
1975年,即将“释放”前,黄维因心脏病住院治疗。共产党指示,不惜一切代价要治愈黄维的病。这里有特殊的背景。黄维在华中被俘后,国民政府当局曾宣布黄维阵亡,并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中央日报》宣传与中共斗争中壮烈牺牲的黄维将军业绩”。因此,如果黄维在狱中去世,那么就应验了国民政府的口实的。因此,黄维在住院期间,沈阳医科大学教授组成医疗小组负责抢救工作。
1975年3月19日,他与293名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释放了。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和当时公安部长华国锋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被“释放”的国民党“战犯”。黄维代表“战犯”做即兴答谢发言。当时,海内外许多报刊采访这次宴会。3月22日,《香港时报》以“祝贺黄维将军释放”为题刊载了采访文章。1975年 3月19日第七批特赦亦是最后一批。此批特赦由最高人民法院于3月19日发出特赦全部在押战争罪犯的通告。
出狱后,黄维任全国政协常委,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尽管社会活动繁忙,但他也没有放弃“永动机”,继续研究。后来,周恩来得知后,让他把“永动机”的模型拿过去看了。1979年6月,黄维在政协分组会议上,就开发“重力”能源做了长篇学术报告。会议通过决议,要支持黄维提出的科研项目。后来,黄维年迈无精力搞科研,将研制“永动机”的项目交给在江西机械厂当工程师的儿子继续他的目标进行研究。

永动机的研究
黄维在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仍然不认为自己有错误,为了逃避思想改造课程,将全部心力投入了永动机的科学研究之中,并曾在1968年得到狱方的赞助展开实验,然而最后实验失败了。在黄维被释放后,他仍然不放弃这方面的研究。

黄维教授黄维,男,汉族,1963年生,河北人。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材料与信息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信息科学学部)、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化学与材料学科)、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材料与信息学科)和杜邦讲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化学所等研究机构名誉或兼职教授,著名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影响因子:16.045)编委。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材料研究院、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
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兼任北京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会主席、第二十届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兼任化学系党委副书记等职。1993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参与了新加坡材料研究院的创建工作,主持建设了纳米材料与技术和有机电子与器件等领域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团队,其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参与创建“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分会并担任共同主席。 2001年9月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02年2月创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2006年6月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目前担任二十多家知名国际学术期刊,包括《自然》(Nature)、《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大分子》(Macromolecules)、《有机化学杂志》(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和一些国际学术基金会的特约评审。
研究兴趣为信息材料与器件、有机/塑料电子学、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纳米材料与技术、化学与生物传感、功能有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学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海外合作基金项目、“化学科学学部”面上项目,教育部“973”预研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产业攻关计划”(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信息科学与材料科学学科)项目、“光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学者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近十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应用物理快报》等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超过15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超过120次,在ISI最近公布的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中位于材料学科世界1‰顶尖科学家之列;出任国际学术会议的顾问或程序委员会成员 30余次,主持或参与主持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主持编译、合作出版专著、译著多部。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学者”,同年出任美国杜邦公司“杜邦讲座教授”。200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5年获复旦大学 “复华奖教金专利授权奖”(2005年),2007年获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等。近年来,先后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并在理论与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p-n型双嵌段共聚物的材料设计思想 (p-n Diblock Copolymers),并由此开发出具有相对平衡的电子和空穴传输性质和较好的器件性能的含噻吩和恶二唑单元的双嵌段的共轭聚合物电致发光体系和一系列高性能材料,如高效噻吩基聚合物和聚对苯乙烯撑(PPV)类发光材料、新型全色水溶性发光聚合物材料、稀土红光聚合物材料、超纯、稳定、高效的蓝光发光材料、受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含刚性共轭链段的刚-柔嵌段共聚物材料等等,同时与一些政府机构(新加坡A*STAR等)和跨国公司(Motorola、 Siemens、GE、DuPont等)进行合作研究,研制了一批性能优良、具有良好商业价值的红、绿、蓝三基色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等;已申请或获授权美国、新加坡、中国发明专利百余项。
黄维少将(1889-1954)少将,战区长官部处长。字星垣,广西北流人:早年毕业于广西桂林法政学堂。因参加反清活动,亡命新加坡。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推翻陆荣廷活动。初在李宗仁部任军需主任。1924年起从事金融事业。1928年去香港加工厂。抗日战争返广西从事金融业.并任第四战区长官部广西粮食管理处少将处长,同时任广西省参议员、省农业顾问等职。1954年病逝于柳州。
黄维教授(清华大学)(1957~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品牌战略与形象设计专家。

1957年生,福州市人,198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做研修生;1995-200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2003年12月至今,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委派,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组建并主持设计艺术研究所。
研究领域:品牌战略与形象设计,设计思维。
指导硕士生研究方向: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
指导博士生研究方向:品牌形象战略与设计研究。
科研成果:为中国希望工程、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中国医药集团、哈药集团、北京双鹤药业、北京城建集团、中国旅行社、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兴业银行、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内蒙古兴发集团、深圳市科技图书馆等百余家机构导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或设计品牌包装。
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出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卷》及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5年版;撰写专著《设计“心眼”——设计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品牌形象设计审美智慧》; 编写教材《品牌形象设计概论》、《包装设计》、《标志设计》、《设计思维》、《字体设计》、《包装容器造型设计》。
论文《艺术设计创造力培养方法的研究》2005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作品先后获联合国“世界之星”包装奖、“亚洲之星”包装奖、“亚洲最佳传统包装奖”、“中国之星”包装奖、中国优秀企业品牌形象奖和全国美展优秀奖等共百余项。
被授予全国优秀包装工作者、全国优秀包装装潢工作者、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和中国包装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等30余项荣誉称号。
社会兼职: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北京王致和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特聘品牌文化战略顾问。
宋代医家宋代医家。生平里贯均未详。撰《圣济经解义》十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