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综合所)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研究。重点配合国家地质找矿开展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研究矿产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拓新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保障程度,为国家资源开发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矿山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历史沿革:
1953年 前身“地质部地矿司技术加工室”建于北京的
1964年 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下辖南京中心实验室。
1969年 “三线”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
1992年 经国家计委批准,迁至成都市。
1999年 经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批准,我所更名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01年 经中编办重新核定,我所定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02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我所同时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金属矿物利用技术中心”。
2005年 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管理。
2006年 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质检中心,命名为“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利用评价中心”。
刘亚川: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
胡泽松: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人员构成:
截止2005年年末,全所在册职工439人。其中在职职工204人,离退休职工235人。在职职工中高级技术职称50人,中级技术职称5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6人。全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人,其中在职2人。
地位荣誉:
综合所是迄今为止国内仅有的两家以矿产综合利用为专业的科研院所之一,承担着大量国家、部、省级的各类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项目及研究课题,目前已发展为具有地质勘查、岩矿鉴定、矿物工程、冶金化工、分析测试、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环境评价等专业种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的研究机构。建所以来,对国内外1000多个矿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赋存状态、物质组成、选冶工艺和建厂设计方案的试验研究,先后提交各类试验研究报告2000余份,为我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战略性的基础资料;使宜昌胶磷矿、广西下雷碳酸锰矿、内蒙古黄岗铁锡矿等复杂难选冶低品位新类型矿产从“难利用矿”变成了“可利用矿”。
综合所1980年创办的《矿产综合利用》杂志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矿业科技期刊,填补了我国矿产综合利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综合所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1980年地质部授予我所“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特予嘉奖”的地质部嘉奖令,成为地质矿产部唯一的 “功勋研究所”;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奖状;所党委2005年被四川省科技厅授予“四好班子”称号;多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及成都市武侯区颁发的“双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单位”等称号。
办公大楼外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