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乡
寻根溯源
距今三百余年前,牡丹全境尚为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则以排湾族为主,少部份为阿美族,以渔猎为生,分居于茄芝莱(Jakachiral)、新保将(Sinvau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Stagl)等地,由头目领导的部落社会。清朝治台时未明确划定原住民行政区,至清光二十一年,日本割据台湾正式划分本乡为茄芝莱、牡丹、高士佛、牡丹湾、八瑶、四林格等六社。每个社均设有警察所,负责该社区原住民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后,实行地方自治,遂改「社」为「村」,即今的石门村、牡丹村、高士村、.旭海村、四林村、东源村,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定名为屏东县牡丹乡。更由于政府大力辅导乡民农耕,使乡民由渔猎生活演变为典型的农业社会,生活也日渐改善。
牡丹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未来如何妥善加以规划与发展,是全体乡民共同的责任,牡丹乡公所团队,竭诚的欢迎牡丹乡亲提供宝贵的建议,让大家一起为打造南台湾最耀眼的排湾、阿美之原住民城乡-牡丹乡来共同努力。
地理环境
本乡位于屏东县东南方,接中央山脉末段,东依太平洋、西接车城乡、南邻满州乡、北与狮子乡及台东县达仁乡接壤。全乡面积约182平方公里,是台湾最南端的原住民乡。
境内山势绵延,海拔皆在一千公尺以下,以牡丹池山最高。另外,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在石门村汇合,经车城乡注入台湾海峡;其溪水终年不干,沿岸平原适合种稻及瓜果,是本乡的经济命脉。因地处低纬度,气候炎热,夏雨冬干。但海拔较高之处,冬季仍有局部性小雨。而每年十月至隔年四月则是特有的落山风季节;五月至九月又为台风季节,常常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