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晴娘

扫晴娘是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妇人手携一苕帚,常以红纸或绿纸剪成,陕西汉中一带叫“扫天婆”。 挂“扫晴娘”像习俗是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 苏等地的传统习俗。元代初年已有,李俊民所作《扫晴娘》一诗写道: “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民间盛 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记载了此俗。实际上,这是一种民间止 雨巫术活动,如同贴龙王像祈雨一样,为的是止断阴雨,以利晒粮、出 行。在陕西、甘肃等黄河流域地区,“扫天婆”是天神之一,是类似 “女娲”的生殖女神,但这一深层文化内涵已被“扫晴娘”的止雨扫晴 表象意义所掩盖。目前,北方农村仍保留这一做法,偏僻地区偶能见 到。 “扫晴娘”的形象以一手提帚为多,亦有头上剪莲花、两手提苕帚 的变体,但人物像皆为剪影式的阴刻,重外形轮廓的形似、神似,而减 少面部和衣纹的细致刻画,代表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别一种风格。
外观中国的扫晴娘常以布头或剪纸的形式制作成娃娃形象,一手拿帚,头上剪成莲花状。
日本的扫晴娘以方型手帕包裹乒乓球或棉团,再在圆团上绘画五官。
文化据说扫晴娘来源于中国西北的民俗,有三种说法:
止雨:这也是扫晴娘名称的来历,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
生殖崇拜:一种说法扫晴娘是天神,有祈求子孙殷盛的意思。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国。
替身:日本人认为,扫晴娘可以代替人承受灾难和疾病。有歌遥: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不这样,就把你的头割下。
来历儿时看《聪明的一休》,理所当然注意到一休挂着的那个白色小布偶,小和尚是把它当妈妈看待的。这个娃娃是一休的母亲做给他的,每当一休心有难题时,都会坐在这个娃娃的面前思考。记得动画中,一休终于想通难题时,娃娃有时会露出赞许的笑容呢!作者主要是通过这晴天娃娃,表现出母亲对一休的慈爱、一休对母亲的思念。

不过这“扫晴娘”是典型的日本玩意儿,光听名字,就是东瀛那只使用三千多汉字组合的产物,不合中国人组词造句习惯,所以大家更愿意唤它作“晴天娃娃”。“娘”在日文里是“女儿”的意思。
直到最近,读了汪曾琪的散文《我的家》,蓦然发现,似乎不是这样:
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笤帚,风一吹,就摇晃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
“扫晴娘”这个词居然也是中国人造的!想汪老少年时代,日本文化尚未随动漫“西渐”到今日地步,出现在汪家祖屋正堂房的“扫晴娘”,实在没有倭产的理由,再从纸人的簸箕笤帚看,“扫晴”二字不难解释——日本人又多学我们一样东西去。中日文化里的种种肖与不肖,更加理不清了。
其实,“晴天娃娃”的风俗是源自于中国;在中国,它就叫“扫晴娘”,是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以红纸或绿纸剪成〈也有用白纸剪出人,再用红绿纸剪成衣裳〉。她的造型通常是头上戴花,手里拿着苕帚,任务就是扫去阴霾,迎来晴天,以利晒粮、出行。
挂“扫晴娘”的习俗在古时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至少在元代初年就已有这习俗了,元代诗人李俊民就有《扫晴娘》的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到了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民间更加盛行,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风物的书籍也记载过这风俗。
据说习俗流传到日本后,因日本主持祈雨求晴仪式的都是和尚,所以扫晴娘就摇身一变,成了这造型!后来又有了别名叫“晴天娃娃(日本称它为 てるてる 坊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