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化劲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

作为推手练习的初学者,在这四种劲中,首先应掌握黏劲。所谓黏劲,即太极拳书上常说的"不丢"。与对方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黏劲,黏住对方的皮肤,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这也叫听劲或懂劲。拳谱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掌握黏劲,要在平时的推手练习中悉心体会。做到不顶劲,不丢劲,不让先,不落后,静心以求同步,这是感觉双方劲力消长变化的高级知觉运动。练习者务求两臂放松,周身绵软,不用力,求轻灵。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去掉身上的强硬、拙力,化僵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这样就能轻灵奇巧,内劲暗藏,相随不背,对对方的劲道了如指掌。因此,做到"不用力"几字最难。很多练习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欢用蛮力,不能做到舍己从人,如果遇到对方力大于己,便败下阵来,这和太极拳要求的四两拨千斤,相去甚远。所以,练习黏劲,除了勤习不辍,还要用心参悟。练拳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

所谓走劲,即"不顶"。在对抗中,一旦感觉到对方使蛮劲向我逼迫过来,千万不可硬顶。应该顺着对方劲道的方向,把他的劲引到另一边去。打个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汹涌袭来,光靠筑坝抵挡,毕竟不是良策。如果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处,便可起到长久的缓解作用。走劲的道理也是这样,对方大力袭来,如果硬顶,势必有受伤的危险。倘若把对方的劲引向一边,则对方的劲力必然落空,我则可以乘虚出击,事半功倍。因此拳谱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方使劲硬顶,就双重,这是我们太极拳练习者要竭力避免的。走劲练习的最高境界,应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稍微有一点劲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练习走劲的关键在于学会用腰。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松。垂直中正,则易转动;拉长放松,则不易受力。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提到"虚领顶劲",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和放松拉长。

在化劲中,黏劲是走劲的基础,走劲是黏劲的目的。黏劲是感受对方的劲道,为走劲做准备。走劲又是为发劲做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