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皮影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的、由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又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制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戏,它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也可以说它是影视艺术的鼻祖。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成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已远传至西亚和欧洲。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在山西,最有代表性的是孝义皮影戏。孝义在战国时期属魏国,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带其门徒田子方、段干木到孝义讲学,传授孔子的儒家学说,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从而创建了影戏,它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当地人均称之为“灯影”、“皮影”。纸窗子是用大幅麻纸粘接而成长约两米、高约一米的屏幕,固定在框架上;纱窗子的屏幕是纱质的。二者在造型艺术上,唱腔乃至舞台艺人结构、舞台设置虽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却都是以牛皮雕制的人物、景物、道具等,通过投射到“窗子”上的影子来表演的。皮影在制作上是用牛皮或驴皮经过压磨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的,孝义皮影制作的艺术风格是造型粗犷,线条简洁,手法夸张,突出性格。20世纪50年代,皮雕艺人刘够清借鉴吸收了陕西、晋南华丽精细的特点,兼收并蓄初步形成了孝义皮雕的新的艺术特点——风雅大方,俏丽、活泼,线条繁简并用,疏密各别,涂彩区分部位,各施浓淡,使平面的雕刻有立体感。
孝义皮影戏在历史上有过比较长的兴盛时期。1950年,孝义旧城西门外发现了一座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的古墓,墓中壁画人物均为侧身式皮影空实显影、实处着色的雕刻技艺。1979年夏,又在孝义驿马公社榆树坪大队发现了一座建于金代正隆年间的古墓,墓中有两幅侍卫壁画,侍卫形象也纯属皮影影人造型。1980年夏,在孝义新城东北侧又发现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壁画中有数个手操影人的幼童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从这些壁画可以说明,在宋元时期,皮影艺术在山西民间已十分盛行,它已成为孝义男女老幼共同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据皮影艺人师承传说,在清咸丰年间,碗碗腔流入孝义之前,孝义王马村就有一个雕刻皮影人的道士。此人一生从教,道号隆庆,学问渊博,更擅长绘画,所雕之影人体型庞大,线条简单,皮薄色亮,亮影极为清晰。清同治以后,由于碗碗腔皮影戏从陕西传入孝义,使皮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来。特别是民国以后,流布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市场越来越少,影班解散,艺人改行。抗日战争时期,皮影戏由于说、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动快,剧目也丰富多彩,因此又一度兴盛,深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皮影戏因多演“敬神戏”的原因,在孝义山区偶尔有少量演出活动。
1958年后,遵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孝义县碗碗腔剧团和木偶剧团同时开始了对皮影戏的搜集和整理。1959年,孝义木偶剧团首次将皮影艺术搬上了木偶舞台,改编并演出了原碗碗腔的传统戏《中山狼》。1965年,孝义碗碗腔剧团又首次将皮影艺术搬上了戏曲舞台,创作演出了表现现代生活的皮影戏《争箩筐》,并参加了全省的戏曲汇演,从而把皮影戏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文革”中,孝义皮影戏再次受到冷遇。至上世纪80年代后,孝义皮影艺术团加工整理了《张羽煮海》等剧目,1987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还得到了“三晋巧弄影,醉倒北京人”的赞誉。1995年6月8日,“中国皮影”特种邮票在孝义举行首发式,所发行的四枚邮票中有一枚就是孝义皮影人物。
皮影戏是用白色幕布和幕后灯光,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人,并配之以乐器,按所演剧目,伴之以唱腔、道白,把剧中人物有声有色地表现在幕布上,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孝义皮影表演由三部分组成,操作贴影、说唱、伴奏。演员既演唱,又挑线,一台戏只需七八人即可。演员通过皮影人的跑场、翻转、武打、提袍、甩袖、吹胡、摇翅等舞台动作和唱腔、道白,将各种人物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出时表演者主要有两类角色,一类为说戏者,一类为贴戏者(意即帮忙辅助,亦叫“贴窗者”),所以只分板式,不分行当。要表达人物的不同身份、性别、感情、性格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靠说戏者使用不同的唱法技巧。
皮影戏剧目现存30余本,这些剧目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魔故事戏,如周武王、姜尚兴师伐纣的“八大阵”——《朱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为道教传说,如《马当山》、《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由于它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布范围较小。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影响少,因此长期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同时也保留下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皮影戏是以说唱为主来表达和完成故事的。基于影人在表演上的局限,所以不采用专门的乐段去表现环境和人物,因而它的曲牌非常简单,常用的只有“走马腔”和“三吹三打”两个曲牌。皮影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句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
它的板式有平板、流水、扬腔和叫板等。皮影戏有相当独特的打击乐器,亮锣、“狗娃子”(属锣的一种,因声音响亮尖脆,好似狗娃子叫声而得名)、“二五眼”(属锣的一种,用两个铜小盘安装在一个小铁架上演奏)都参与唱腔和曲牌的伴奏,不单独使用。近代演出中,由于晚上演皮影戏,白天演晋剧木偶戏,久而久之,皮影戏便用上了晋剧的打击乐器和部分锣鼓经。皮影戏伴奏乐器可分为两部分: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有小唢呐、笙、管子,打击乐器主要有亮锣、“狗娃子”、“二五眼”和“木头”。还有一种乐器是呼胡。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及艺术自身的原因,皮影戏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老的皮影戏演唱技艺濒临灭绝,同时历史遗留下来的皮影演出建筑也遭到破坏。近年在对孝义市文物普查中,皮影戏专用舞台原有12座,现仅剩8座,均破旧不堪,已不能用于演出。此外,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并且是收藏热门的皮影皮雕艺术品,技艺传世乏人,也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随着大部分老艺人的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在晋中一带能数出来的皮影艺人不过十来个,全孝义也就那么四五个,而能唱皮腔的就更少了。现在会做皮影的人也寥寥无几,仅有孝义市皮影木偶博物馆还有一些可以制作皮影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