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Beijing Shifan Daxue Tushuguan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Librar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为扩大图书馆规模,1921年9月在和平门外的学校校园内开始兴建第一座图书馆大楼,于1922年建成第一座馆舍。1931年2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37年至1946年,由于日军的侵略,图书馆随学校西迁陕西,展转于西安、汉中和兰州一带。1946年复员回到北京恢复运作。图书馆总馆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学校本部,分馆设在石驸马大街的文学院。在1931年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并入和1952年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图书馆并入之后,于1959年又建立起一座馆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一度关闭。由于教师和图书馆职工的保护,图书馆基本没有受到损失。1973年后,图书馆恢复开放并逐步走向完善。1989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投资、香港同胞 邵逸夫 先生捐资、学校自筹资金合作建成又一座新馆。总面积13000平方米。目前,为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新图书馆大楼”正在拔地而起,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目前校内正在使用中的是1989年建成的,现有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随着3万平方米的教育信息大楼的建设完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又以一全新的面貌和更加完善的硬件设施,将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先进的服务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重点收藏教育类书刊,特别是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材有系统收藏,以及教育部"七五"至"十五"期间课题成果及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图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藏有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及各地有关教育事业的法规、文件、图表、报告,形成了珍贵完整的文献系统。北京师范大学收藏的古籍线装书具有特色,有宋元刻本、明清刻本、抄本等珍贵藏本,其中又以地方志和丛书类最具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开设了很多信息服务,具体包括定题检索、科技查新、查收查引、音像服务和购书推荐等多项服务,还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科技查新工作站。
在软件建设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使用国际先进的大型图书馆管理软件ALEPH500对馆内资源和服进行管理提供国内外各种类型学术数据库、各类数字资源和音像资料,比如ProQuest、ECO电子期刊库(OCLC FirstSearch)、History Resource Center、CNKI全文数据库等,提供强大的网络服务功能。
根据师范院校办学的特点和百余年有意识地积累,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并逐渐形成自身特色,教育和文史类的馆藏较为系统、丰富,馆藏精品荟萃。截至2008年底,我馆共藏有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在内的印本文献357万余册;引进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04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3.6万 余种、学位论文140 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62万余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余个,法律法规全文资料60万篇。
图书馆作为亚洲第一个用户,于2001年9月成功引进以色列Ex-libris公司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ALEPH500,并完成系统汉化,目前已升级到18版。2004年引进功能强大的图书馆信息门户系统MetaLib和链接服务器系统SFX,使各种数据库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检索,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按照“存古开新,修己惠人”的办馆精神,奉行“秉承传统、强化特色、拓展服务、臻于至善”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采用主分馆管理模式,由一个主馆和十九个分馆及学科资料室组成。目前共设有9个部门:办公室、文献建设部、文献借阅部、参考咨询部、特藏部、数字化部、分馆管理部、系统技术部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07年底,全馆现有正式职工14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30.28%;本科人员占40.14%;专科及以下人员占29.85% 。高级职称人员占25.95% ;中级职称人员占54.2%;初级及以下人员占19.85%。
图书馆积极参与CALIS、CADAL、CADLIS等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安排馆内工作人员学习与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将图书馆建成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主导,文献资源配置合理、服务设施完善、管理科学高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综合办馆水平居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