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扒鸡
〖主料〗:鸡一只,
〖辅料〗:花椒、大葱、干姜
〖调料/腌料〗:小茴香、大茴香、玉果、草果、丁香、砂仁、豆蔻、白芷、肉桂、三萘、陈皮、酱油、精盐
〖制作过程〗
(1) 选料。鸡要酌量饮水,以便放血,使鸡肉色泽鲜艳。
(2) 杀、烫、搓、洗、剥。杀鸡放血后投入60-70℃的热水中烫2-3分钟,捞出后急捋三把毛(脖子、脊梁、尾部),做到血净、毛净、水净,然后去脚爪上老皮。
(3) 开、洗、别。首先在鸡脖子上面开大约4厘米的刀口,取出鸡嗉子中的食物,再在鸡腹下近肛门处横开4厘米长的刀口,取出肠肝五脏,用清水洗干净,将两腿交叉别入鸡膛内,再将鸡翅膀从刀口插入,用翅尖从咀的两侧伸出,保证鸡的造型成椭圆式。
(4) 晾、抹、炸、煮。先将晾干的白条鸡,用蜂蜜抹鸡身,放入180℃的油锅炸(用花生油或豆油),炸好后捞出放在锅里,加上老汤(老汤用的时间越长越好)和水,以漫过扒鸡5-8厘米为好,放进香料包,压上铁箅子,用大火煮,待开锅10-15分钟,用文火焖。一般小鸡煮1-2小时;老鸡煮2-4小时。煮鸡时放进的香料和调味有花椒、小茴香、大茴香、玉果、草果、丁香、砂仁、豆蔻、白芷、肉桂、三萘、陈皮、酱油、大葱、干姜、精盐等20多种。用这种调料烧出来的鸡不仅好吃,而且还有治病的功能。
〖特点〗:形色美观,香气扑鼻、肉烂脱骨、连丝不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余香透骨、五香风味、有滋补功能。禹城扒鸡,亦称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以制作独特、肉烂脱骨、色鲜味美、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著称,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
禹城扒鸡发展史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宜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作“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禹城扒鸡业也有了更快发展。1956年,有公私合营过度为国营禹城扒鸡厂,在此基础上,禹城扒鸡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了质量,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开发禹城扒鸡,使这一历史名吃发扬光大,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种鸡饲养——雏鸡孵化——肉鸡饲养——扒鸡加工——专业销售”生产链条,推动了全市扒鸡业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市已发展扒鸡龙头企业10家,加工户(店)100多家,年产销量达200余万只。金帅、乐星、傻小二、屠记、云亭扒鸡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美名远扬。特别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德州市金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帅牌扒鸡,2005年成为扒鸡有史以来第一个“山东名牌”。将扒鸡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沃尔玛等国际超市巨头选定自有品牌产品,产品在全国21个省市70个大中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均有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新华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大众报》等新闻媒体,都为禹城扒鸡作过专题报道,从而使禹城扒鸡驰名中外、誉满八方。
禹城市民经局、禹城市德州扒鸡产业协会联合撰稿 参考资料:《禹城县志》、《德州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