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
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 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距108 国道8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良

乡52公里,距国家石花洞地止公园银孤洞原区10 公里,现有村民436户,1031口人。其中:居民141户。人口295人;村支部由5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经联社有3人组成;三套班子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8岁。全村党员57人,平均年龄61岁。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19万元,其中:集体收入29万元,自营收入159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3980元。
全村耕地面积17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528亩,退耕果树以板栗、柿子为主。共植幼树45840株,原有成年果树19730株,其中:柿树8000株、核桃树11500株、板栗230株。另有生态林4380亩,其中:水泉背生态林还保持着原始形态,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
简介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除此之外,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大鼓会”就出于此地。 今年,该村为发展旅游经济,投资50余万元,在村中摆放石碾128座,再现出山村古老的民俗文化。
根据现有的自身条件发展重点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坚持,民俗旅游村建设,首先要争取上级领导多支持;其次对现有的主要景点和环境方面增加投资,加快建设,切实从软件上、硬件上达到民俗旅游标准;二是加大现有几千万立方米的石板开发力量,主要以招商开发为主,争取形成采、加、销一条龙的石板产业,彻底改变单一农业发展的传统格局。[1]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乐疃乡水峪村水峪位于乐疃乡政府驻地乐疃以东两公里。地处尖古堆、乐疃两村之间。设一村民委员会。 共251户,890人。耕地740亩。主产小麦、玉米,其次谷子、大豆、高粱。工副业有石灰窑、建筑队、石料厂等。年产值73万元。
据《姜氏族谱》载:“吾始祖自明初枣强冀州迁移,居于章邑,后又迁于博山西域城。吾七世进财祖、进宫祖,又迁于水峪村定居。”据此,明嘉靖年间已有此村。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8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8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水峪”。
该村70岁退体工人姜升恒讲:远年峪中有小泉,遇旱即枯,故名“乾沟峪”。后因村民思水殷切,取吉祥嘉言之意,遂改名为“水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