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因此,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
在实行科举制之前,封建社会选拔官吏主要靠"察举制"和“征辟制”,就是从地方到中央逐级推荐选拔.这种制度只重门第,不重才学,被选拔推荐的大多数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被推荐.所以,科举制代替察举制,这在当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机会,出身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都有可能通过考试去做官.当时的科举制,曾经选拔出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如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等.
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试程序。唐朝时,每年冬天由尚书省礼部(国家政府机构)主持科举考试,称为省试,再经复试,对及格者授予相应官职;宋朝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对考试合格者策问,殿试第一名成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其中,院试由各省提督学院主持,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在各省省城主持,乡试合格者通称为举人.会试则由礼部在京城主持。科举考试科目繁多.唐朝设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童子科等。其中参加秀才科合格的称为秀才.而选拔官吏则主要通过进士科,所以进士及第是非常荣耀的,俗称"登龙门".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义.元朝就曾经规定试题必须在"四书" ,"五经"内出,"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的合称."五经"是指<诗经><尚书><仪礼><春秋> <易>五部儒家典籍.到了明代,科举考试以考八股文为主.八股文是一种非常死板的文体,限定论题,格式和字数,考生不能自由发表思想见解,也无法显露自己的才华,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能应付,这就使得天下千万学子弃书不读,都把精力放在学作八股文上,束缚了人才的培养,学问由此而衰,学风也由此而坏.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清政府只好下令,于1906年废除.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
概述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其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中山称赞其为"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而其辐射一直延续至今,我国现在的干部选拔学生考试等等制度上都可以看出科举的影子.